固農重本,安民之基。
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牧業,既關乎百姓生計問題,又與全區經濟發展命脈息息相關。
今年是我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從年初開始內蒙古廣袤大地上就奏起一曲曲以“穩”“增”“擴”為主旋律的協奏曲。
數字是發展最好的注腳。
今年我區糧食產量預計達到551億斤左右,全區連續5年穩定在550億斤以上;
牲畜存欄達到1.26億頭只,連續13年穩定在1億頭只以上;
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預計實現銷售收入4700億元,增長7%;
緊密型農企利益聯結比例預計達到47%,比上年提高4%;
在遭遇連續3年嚴重旱災的情況下,草原平均植被蓋度仍然保持44%……
正所謂“三農三牧向好,全局主動”。
為養而種 種植業由增轉穩
“今年開春,我用扶貧貸款買了6頭牛。村黨支部書記動員我種青貯,這樣牛的飼料就有了。我把種苞米的地都改種青貯,算下來每畝地要比種苞米增收500多元?!蓖ㄟ|市科左后旗茂道吐蘇木巴首嘎查建檔立卡貧困戶德力格爾今年響應旗里的“糧改飼”政策,家里的30畝地全都種植了青貯,通過養牛實現了脫貧。
今年以來,我區深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時調整糧食生產發展思路,由追求糧食增產向穩定產量、提高產能轉變,在部分地區遭受干旱、早霜凍等不利因素影響的情況下,糧食產量預計仍可達到551億斤,糧食生產能力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為養而種,以養帶種,農牧結合”的糧改飼新模式的推廣,讓我區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生了巨變。全區農業生產緊緊圍繞主要作物玉米來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在“壓”和“轉”上下功夫,兩年玉米調減1872萬畝,超額完成了國家任務。以青貯玉米為主的飼用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342萬畝,青貯玉米進一步向農牧交錯帶和養殖業聚集區集中,種植結構與畜牧業發展需求更加協調。
在“穩糧優經擴飼”戰略指導下,通過玉米大豆生產補貼和耕地輪作等政策項目帶動,全區農作物呈現出“總播、糧經略減,飼料作物增加”的特點,糧經飼比例由2016年的75:17:8調整為73:17:10。玉米、馬鈴薯面積分別減少13.4%和5.2%,小麥、大豆、水稻、雜糧雜豆面積分別增加0.87%、11.3%、14%、34%。
綠色發展理念進一步深入貫徹到種植業各項工作中,構建起了內蒙古田間地頭的別樣圖景。今年,全區農藥和化肥基本實現了“零增長”,全區各地用水理念和用水習慣正在轉變,農業節水配套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正在完善,綠色化已經成為技術推廣和項目實施的優先考慮因素,生產發展方式正在向綠色高效轉變。
“穩”“增”“擴” 畜牧業加快轉型
如何實現畜牧業的轉型發展、高效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是我區今年農牧業的主攻方向。
去年,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寶昌鎮黃土坑村的養牛大戶張金海從澳大利亞引進了40頭純種安格斯牛,蓋起了240平方米的新牛舍。一年過去了,張金海的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已經見到了效益,周邊的村民特別是貧困戶紛紛入股合作社,養殖高檔肉牛的農牧民也越來越多。
“盟里‘減羊增?!呔褪俏覀兡撩裨鍪盏谋U稀!睆埥鸷Uf,自己思想的轉變得益于“減羊增?!钡恼撸f到底就是養畜方式迎合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家住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都呼木蘇木都呼木嘎查的牧民李海龍,去年出欄羔羊近400只,每只價格500元左右,今年出欄羔羊300只,平均每只價格700元。
“羊少了,收入反而多了,草場壓力小了,生態越來越好了?!边@樣科學的養畜模式,讓李海龍高興得合不攏嘴?!敖衲暄蛉獾母邇r促使牧民提高了出欄率,來年出欄的羊量相對要小些,這樣的高價有望保持住。咱們的收入還能再提高!”
一切的轉變,源于錫林郭勒盟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堅持的標準:守住生態底線,保護草場植被,實施“減羊增?!?,增加農牧民收入。
今年以來,按照穩定發展草原畜牧業,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的總體思路,全區畜牧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實現“十三連穩”。
有保有壓、有減有增,提高資源環境匹配度,才能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隨著“穩羊增牛擴豬禽”發展思路深入落實,全區畜禽間結構更趨合理。農業部制定的《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年)》,把我區列為潛力增長區。我區發揮農區玉米主產區飼料資源豐富和土地空間優勢,按照“規?;?、工廠化、生態化”要求,高起點、高標準承接南方生豬產業轉移,大力發展生豬養殖。目前,溫氏、牧原、雛鷹、正大、金鑼、家育、天兆、挑戰、新希望、中糧等國內14家大型畜禽養殖屠宰加工企業,已在農區建設21家大型生豬養殖企業,出欄量占到萬頭以上生豬規模養殖企業出欄量的85%以上。
從分散養殖到科學規模養殖,先進的技術、經營服務管理理念與現代畜牧業的深度融合,使各地畜禽糞污資源化得到有效利用,實現了畜牧業生態循環。今年6月底,我區完成103個旗縣區2055個禁養區近6萬平方公里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劃定工作,有效推動了養殖區域布局調整。目前,全區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70%,為完成好國家確立的目標任務,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打下良好基礎。
穩增收 利益聯結多元
內蒙古要強,農牧業必須強;內蒙古要美,農村牧區必須美;內蒙古要富,農牧民必須富。
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錫尼鎮浩繞柴達木嘎查牧民吉木斯,是蒙羊創新“羊聯體”模式中的一員?!把蚵擉w”以“基地+農戶+公司+銀行+擔保公司+保險公司”的模式,為農牧民提供擔保和資金支持,并通過推廣“五個標準”“六個統一”為農牧民提供優質的種羊、養殖技術服務。這種模式既穩定了企業的羊源,也為高品質羊肉產品的生產加工提供了完善的上游環節。在蒙羊牧業的幫助下,她家的基地規模達到了肉羊存欄1萬只、年出欄3萬只,有效解決了當地肉羊養殖技術難、銷售難的問題,帶動吉木斯和其他農牧民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今年以來,全區農企利益聯結進一步完善,農企利益聯結形式更加多樣,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有了新的拓展和提高,已經由簡單的提供良種、化肥、飼料等生產資料向提供科技、信息、融資擔保、相互入股等綜合性方向轉變。龍頭企業還發揮技術優勢,通過統一種肥、統一植保、統一管理,為農牧民提供技術服務,在科技創新和協作服務的過程中給農牧民增收致富創造可能。
截至目前,全區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的規模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500多家,占比達到81%。全區有214萬戶農牧戶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農牧民人均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純收入預計達到5700元,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從產業化經營和農畜產品加工流通中得到了增值收益。
“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敝袊厣鐣髁x進入新時代背景下,黨的十九大為內蒙古農牧業發展繪就宏偉藍圖、為今后農村牧區和農牧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與目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新部署,突破了“三農”發展瓶頸,是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治本之策。
新時代背景下,內蒙古農牧業發展路徑清晰,步履鏗鏘。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持續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滿腔熱情推動要素配置、資源條件、公共服務向農牧業農村牧區傾斜,定能使內蒙古農牧業強起來、農村牧區美起來、農牧民富起來。(記者 李文明)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