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來,通遼市科技系統在自治區科技廳、通遼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扎實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精心謀劃全市科技創新工作,積極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實施關鍵領域科技攻關項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拓展科技合作空間,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科技創新與科技進步,為我市轉型發展、率先發展、科學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聚焦創新驅動發展,穩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
一是著眼于科技創新助推全市支柱產業發展和縣域經濟發展,大力推進優質玉米、肉牛、紅干椒、蕎麥、新型煤化工、科爾沁沙地治理、沙產業及大數據技術應用等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攻關,增強了地區發展核心競爭力;
二是健全政策法規、完善配套政策。結合實際制定出臺了《通遼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更加高效的科技創新體系和更加合理的區域創新體系;
三是深入推進人才強市戰略。聘請王國棟等21名院士專家為通遼市科技顧問。2017年我市有106人被自治區選派成為“三區”人才,支援地方發展。2018年引進我市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建設所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引進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國家“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全日制本科生583人。同時,積極申請設立科技創新基金和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吸引國內外科技創新團隊或人才在我市創新創業、轉化科技成果。
(二)推進技術創新,強化創新供給和支撐引領。一是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按照通遼市貫徹落實“五個結合”打造全產業鏈推進重點項目建設部署,圍繞綠色生態農牧業、玉米生物、新材料、肉牛、現代蒙醫藥、煤化工(乙二醇)、沙產業、會展業、文化旅游產業等九大重點產業,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增強關鍵領域、重點行業技術創新能力。2017年,共爭取到自治區及國家各類科技計劃項目23項,實施市本級科技計劃項目29項??萍柬椖繋恿似髽I創新,取得了一批重大的技術突破;二是加強創新平臺載體建設。2017年,我市新建自治區級眾創空間試點4家,自治區級眾創空間試點培育3家。新建自治區級“星創天地”試點8家,自治區級“星創天地”試點培育6家。大力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培育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4家。建成企業研發中心23家。2017年新建“內蒙古東晟輕量化新材料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全市累計建成院士專家工作站11家。三是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不斷強化。2017年,全市專利申請量599件,發明專利申請量175件,專利授權量319件,發明專利授權量31件。截至目前,全市有效發明專利232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0.73件。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工作扎實開展,共認定登記技術合同10項,技術合同交易額19440萬元。我市在打擊假冒專利產品案件和調處專利糾紛案件方面均位列全區第一。通遼五中、通遼一中分別被認定為國家級和自治區級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試點學校。金瑪(通遼)硼材料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
(三)集聚創新資源,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一是通遼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發展能力穩步提升,園區功能進一步拓展,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圍繞玉米、肉牛、沙地林草三個主導產業發展持續實施科技攻關,促進了全市現代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全市現代農牧業科技創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是深化科技交流合作開創新局面。加強了與清華大學、吉林大學、內蒙古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等高校的校地合作。年初以來,我市先后與清華大學、吉林大學簽署了深化合作協議,我市26家企業與清華大學對接科技合作項目34個,建成了吉林大學通遼技術轉移中心。我市科研機構、企業和市直部門與吉林大學有關學院、部門簽署合作項目11個。近期,市科技局聯合北京市科委成功舉辦了“通遼市現代農牧業科技創新創業服務行動培訓班”,通遼市近40家涉農企業參加了座談會,并在我局的倡議下擬成立“通遼市現代農業科技產業聯盟”,得到與會企業家的積極響應。聯合北京市科委在京舉辦了京蒙(通遼)科技合作及扶貧協作對接會,北京、通遼兩地近140多名涉農企業及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農學院、北京農林科學院等院校專家參加了對接會,在農牧業科技項目、科技合作、科技人才引進、科技助推脫貧攻堅等方面達成合作意向10余項,并簽署了合作協議,實現了市內外科技創新資源的高效整合。
(四)實施科技惠民工程,為助力脫貧攻堅提供科技支撐。
圍繞全市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社會民生需求,實施惠民工程,讓科技進步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一是重點推進生態環保、醫療衛生與人口健康等民生領域的科技創新,實施科爾沁沙地治理、林業生態技術集成應用、地方病先進診療技術開發等科技項目,有效提升了全市科技服務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全民健康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深入開展科技專項精準扶貧。圍繞我市貧困地區開展產業技術支撐、科技扶貧示范、科技人才支撐、科技信息支撐四大行動,實施精準扶貧項目7個,示范推廣農牧業新品種、新技術11項。2018年,在奈曼旗治安鎮大包力皋村實施了“樹莓產業園精準扶貧示范項目”。2017年立項的農業科技項目中,科技扶貧項目占24%。
三是送科技下鄉,服務“三農”。2017年以來送科技下鄉15次,共舉辦各類科技培訓80余期,受訓人數達7000余人(次),發放宣傳手冊1萬余冊。選派近300名科技特派員和“三區”人才,進村入戶開展科技扶貧服務。
一是全市創新驅動發展合力尚未形成。對科技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認識還不到位,創新環境氛圍營造還不夠,協同創新能力不強;
二是科技創新發展的活力尚未得到充分激發。由于資金、技術等要素制約,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尚未建立,全社會科技投入和創新活力不足,無論是財政科技投入還是全社會研發投入,都不能適應我市創新發展的新要求;
三是科技人才匱乏制約瓶頸明顯。全市科技隊伍總量不足,企業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滯后,創新性、領軍型人才緊缺,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人才匱乏,人才分布不平衡,與我市主導產業匹配度不高;
四是科技服務體系不完善,管理服務能力較弱。基層科技服務職能弱化,科技孵化和科技金融服務機構少、專業化程度低,科技服務管理水平不高,帶動產業發展能力不足;
五是基層科技力量過于薄弱,特別是旗縣科技局撤并問題突出。全市9個旗縣市區已有5個旗縣區科技局撤并到教育、經信等部門,已撤并或取消的科技局在機構和職能發揮上處于兩難的境地,基層抓手作用難以發揮,縣域科技創新能力亟待提高。
(一)關于恢復旗縣一級科技局建制。
鑒于旗縣一級科技局撤并實際,建議恢復旗縣一級科技局建制,使科技政策的貫徹落實實現基層全覆蓋。
(二)關于自治區級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及儲備工作。目前,自治區級科技計劃項目儲備網上申報系統缺少地市級科技局審核環節,沒有設置相關功能,不便于盟市科技局掌握本地區科技計劃項目儲備情況。請求自治區科技廳在網上申報系統中增加盟市科技局審核功能,利于盟市科技局掌握項目儲備申報情況,確保申報項目的真實性,同時考察申報項目是否符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科技發展規劃、戰略布局的需要,最大程度地發揮科技項目帶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
今后工作中,我們將大力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部署一批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科技攻關項目、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建設一批創新平臺載體,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是持續開展科技攻關,主攻鋁及新材料產業科技攻關、玉米產業科技攻關、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科技攻關、蒙醫蒙藥科技攻關等重點產業技術創新。
二是加大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力度。推進內蒙古東部科學技術產權交易中心建設,推廣轉化一批專利技術,培育中介服務體系。積極推進創新成果轉移轉化,舉辦“2018·中國通遼首屆科學技術成果轉移推介大會”,進一步提升地區產業、企業創新能力。
三是以內蒙古通遼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為引領,帶動各旗縣市區建設農業科技園區和特色科技產業化基地提檔升級。
四是推動工業園區提質升級。推動霍林河工業園區、科爾沁工業園區加強基礎工作,建成自治區高新技術開發區。
五是建設一批眾創空間,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六是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引進、培養和集聚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舉辦2018“創新通遼 科技先行”專家論壇,發揮通遼本土科技領軍人才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七是加強平臺載體建設。加大院士工作站、自治區新型工研院等公共創新平臺的建設力度,推動全市規模以上企業普遍建立研發機構。
八是加強科技合作交流。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支持我市的高校、科研院所及有條件的大企業與沿線國家或地區加強科技聯合攻關和人才聯合培養。積極推進與吉林大學、中科院、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大學等院校的工作聯系,促進高校的學科優勢、人才優勢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有效對接。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