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水源:專注科研 深耕沃土
在巴彥淖爾市的鄉村,提起郝水源的名字,幾乎是無人不知。在鄉親們的眼中,郝水源就是他們致富的“財神爺”、莊稼的“守護神”。有的農民開玩笑說:“郝水源這名字好,真像是一場及時雨,是我們致富的好幫手”!自治區高等學校創新培育平臺主任郝水源在平凡的崗位上,以適用技術幫助農民實現著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景。
郝水源畢業于內蒙古農業大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專業,并獲得農學碩士學位,先后擔任國家番茄產業專家庫成員、星火12396首席專家、巴彥淖爾市設施農業服務團專家;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三級科技特派員。參加工作20多年,他扎根在巴彥淖爾市農業生產第一線,把最美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河套平原這片肥沃的土地。
為了普及農業科學技術,作為科技特派員的郝水源一年四季扎根在農村牧區,對農牧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田間地頭處處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春天,從品種的安排,化肥、地膜的使用到播種,他都要仔細地給農民講解,經常在示范棚里一蹲就是半天。夏季,是病蟲害高發期,也是他最忙的時候;秋季,為農牧民種植下一茬蔬菜出主意;冬季,他又組織農牧民開展冬季培訓,考評示范品種,分析、總結、上報材料,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種“高對接”“零距離”“無盲點”“點對點”“貼群眾”五位一體服務模式得到了農民一致好評。
他先后在巴彥淖爾市及周邊盟市舉辦農產品市場分析、無公害農作物種植新技術、設施農業生產技術、專業合作社相關政策法規講座等培訓近1000期,共計培訓50000多人次,培訓效果顯著。培訓除巴彥淖爾外輻射烏海、阿拉善、鄂爾多斯,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開展視頻講座100多次、視頻會診150多次,接聽農牧民咨詢電話35631人次。同時,他還圍繞巴彥淖爾支柱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技術需求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工程,促進成果的轉化和推廣,為巴彥淖爾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2012年以來,郝水源先后主持國家星火項目向日葵育苗移栽“三植”技術示范推廣、多項自治區級課題,其中包括內蒙古重大科技專項“河套地區特色番茄品種選育及產業化”、自治區自然基金項目“加工型番茄源庫調控機理研究”、自治區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培育平臺項目“河套地區綠色農產品安全生產與預警控制實驗室”建設等科技創新項目。
郝水源首創了河套地區綠色向日葵“三植”技術,2010年,巴彥淖爾市科技局組織自治區相關方面專家對該技術進行了成果鑒定,鑒定該技術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2011年該技術被科技部確定為全國星火計劃重點推廣項目。幾年來,在巴彥淖爾市共計推廣向日葵穴盤育苗 “三植”技術50000多畝,新增產值5220萬元,節約用水240萬立方米。
2019年,郝水源從技術服務、人才培育、園區建設等方面,實施六大合作項目,其中重點合作打造蘇獨侖嘎查田園綜合體、萬畝花生產業園,紅旗村沿干線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有效防控技術集成示范區,四義堂“智慧四控”高效農業園區,積極為當地政府服務,助力農牧民增產增收,為現代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翅膀。
郝水源,是教授,也是農耕者,他把農業科研視作自己的生命,讓生命的價值在黑土地上熠熠生輝,金秋時節的碩果累累,便是這位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漫天桃李。(周亞軍)
轉自:2019年11月8日《內蒙古科技報》
注:郝水源是通遼科技大市場暨內蒙古東部常設技術市場專家庫入庫的農業專家。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