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農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年—2022年)》的通知
發布日期:2020/11/16 15:15:25
查看次數:次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
《農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
(2020年—2022年)》的通知
內政辦發〔2020〕37號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區各有關委、辦、廳、局,各有關事業單位:
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將《農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年—2022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20年10月30日
(此件公開發布)
農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
(2020年—2022年)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內蒙古自治區黨委 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內黨發〔2020〕9號)有關部署要求,推動我區農業發展向優質高效轉型,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以建設8個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玉米、馬鈴薯、大豆、小麥、水稻、向日葵、蔬菜、雜糧雜豆)和6個農業產業集群(玉米、蔬菜、雜糧雜豆、向日葵、小麥、馬鈴薯)為重點,推動我區農業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推動我區由農業大區向農業強區轉變。
到2022年,全區農業高質量發展理念全面樹立,要素配置、產業結構、空間布局、管理方式明顯優化,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億畝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700億斤以上,主要農作物良種化率穩定在98%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7%,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 97%以上,化肥、農藥畝均用量分別減少到13.8公斤、132克。產業效益明顯提高,農業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7%,加快形成以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特色品牌為核心的農產品品牌格局,玉米全產業鏈產值穩定在1000億元,蔬菜、雜糧雜豆、向日葵、小麥、馬鈴薯全產業鏈產值分別達到400億元、240億元、180億元、150億元、130億元。
二、重點工作
(一)夯實農業生產基礎。
1.嚴格耕地保護。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和用途管制,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堅決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切實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管護建設,堅決制止和糾正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現象。到2022年,全區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國家下達我區的保有量任務,糧食生產功能區中,玉米不低于3910萬畝、小麥不低于1220萬畝、水稻不低于200萬畝,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大豆面積不低于1250萬畝。(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農牧廳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各項任務均需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2.穩定糧播面積。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強化糧食安全盟市長責任制考核,壓實地方穩產保供責任。圍繞優先保障糧食產能和滿足重要農副產品供給的需求,梯次推進種植結構調整,永久基本農田優先種植三大主糧,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以種植劃定作物為主,其他耕地優先用于生產食用農產品和飼料作物。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億畝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700億斤以上。(自治區農牧廳負責)
3.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編制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規劃,分年度、分地塊科學合理布局建設任務。聚焦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產糧大縣,按照規劃布局、建設標準、組織實施、驗收考核和上圖入庫“五統一”標準,新建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1000萬畝,實施高效節水灌溉475萬畝。配套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完善農業節水獎勵補貼和累進加價機制。加強項目建設管理、驗收和監督檢查,健全完善高標準農田設施管護機制。到2022年,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000萬畝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以上。(自治區農牧廳、發展改革委、水利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4.提升耕地質量。開展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工作,加強耕地質量監測評價,強化耕地污染防治和源頭管控。大力推廣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輪作休耕等耕地地力提升綜合配套技術,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及可持續利用,到2022年,增施有機肥和秸稈還田面積分別達到5000萬畝和3500萬畝以上。穩步推進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西遼河平原三大灌區鹽堿化耕地改良,編制鹽堿化耕地改良規劃,在完成2020年6個改良試點基礎上,積極爭取農業農村部支持,力爭擴大試點范圍,改善耕地質量。扎實推進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在興安盟、呼倫貝爾市、赤峰市、通遼市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1400萬畝。(自治區農牧廳、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5.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完善農機補貼政策,力爭每年新增2-3個我區急需的特色農業機械產品,并納入國家補貼范圍,實施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對報廢老舊農機給予適當補助。優化補貼政策管理,實時公開補貼受益信息和資金使用進度,推行補貼申請受理和資金兌付限時辦理。針對優勢農作物高效植保、聯合收獲、糧食烘干等薄弱環節和葵花、甜菜、藥材等經濟作物機械化收獲短板,提高裝備能力和作業質量。鼓勵符合條件的盟市、旗縣(市、區)和墾區整建制實現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全區國家全程機械化示范縣達到20個。到2022年,全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7%。(自治區農牧廳負責)
6.健全防災減災體系。制定完善農業防范自然災害應急預案,推進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水平,有效應對干旱、洪澇、冰雹等自然災害。積極爭取國家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項目,加快建設內蒙古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數字化平臺,在33個旗縣(市、區)新建136個病蟲害監測站點,形成覆蓋86個主要農業旗縣(市、區)的病蟲害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全力抓好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防控,開展統防統治、群防群治、聯防聯控,將病蟲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自治區應急廳、農牧廳,內蒙古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建設優勢特色產業帶。
7.優化區域布局。編制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十四五”發展規劃,優化農業生產總體布局,進一步推動主導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嫩江流域、西遼河流域、土默川平原、河套灌區等糧食主產區,發展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穩定玉米種植面積。鞏固嚴重干旱和冷涼區籽粒玉米調減成果,擴大節水耐旱作物面積。農牧交錯區、農區畜牧業聚集區,擴大全株青貯玉米種植面積。河套灌區發展優質中強筋小麥、大粒型食葵和加工型蔬菜。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等大興安嶺丘陵區穩定綠色有機大豆生產規模,發展強筋小麥和優質粳稻,擴大馬鈴薯種植規模。陰山沿麓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提升馬鈴薯品質,發展種薯產業。設施蔬菜優勢區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發揮冷涼優勢發展蔬菜生產。旱作冷涼區以雜糧雜豆等特色作物為重點,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提升種植效益。(自治區農牧廳、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8.著力發展優勢產業。落實國家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發揮好生產者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等支農惠農政策資金的導向作用,加快推進玉米、大豆、小麥、馬鈴薯、粳稻、向日葵、蔬菜、雜糧雜豆8個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建設。鼓勵龍頭企業在主產區建設標準化原料基地,大力發展訂單種植,推動加工產能向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和重要物流節點布局。到2022年,全區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5600萬畝,大豆、小麥、向日葵、馬鈴薯、粳稻、蔬菜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800萬畝、900萬畝、900萬畝、600萬畝、250萬畝、290萬畝。(自治區農牧廳、財政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9.扶持培育特色產業。實施特色產業提升工程,支持各地區聚焦區域優勢品種,因地制宜建設油菜、蒙中藥材、籽用西葫蘆、胡麻、紅干椒等特色種植基地,創建80個自治區級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鎮。鼓勵支持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保鮮、儲藏、分級、包裝等初加工設施建設,提高特色農產品產地商品化處理能力。到2022年,油菜、蒙中藥材、籽用西葫蘆、胡麻、紅干椒種植面積分別達到370萬畝、220萬畝、150萬畝、75萬畝、45萬畝左右。(自治區農牧廳負責)
(三)打造規?;瘜I化產業集群。
10.做大做強龍頭企業。修訂自治區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監測認定管理辦法,組織開展政策培訓,新認定自治區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150家。聚焦區域主導產業,支持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和精深加工示范基地,農畜產品加工產值與農牧業總產值之比達到1.4∶1。強化龍頭企業示范引領作用,加快建設河套向日葵國家級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著力打造1個玉米千億級產業集群和向日葵、馬鈴薯、雜糧雜豆、小麥、蔬菜5個百億級產業集群,積極培育大豆、粳稻、沙漠葡萄、蓯蓉、胡蘿卜等區域特色產業集群。(自治區農牧廳、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11.加快建設產業園區。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為重點,加快建設扎賚特旗水稻、察哈爾右翼前旗馬鈴薯2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及五原縣糧油、開魯縣紅干椒、敖漢旗小米3個自治區級產業園。研究制定建設管理辦法和監測評價辦法,力爭新創建2個國家級、8個自治區級產業園。總結推廣不同區域、不同產業類型的產業園范例,引導各地區加強政策創新,推動資金、人才、技術等現代要素向園區集中。(自治區農牧廳、財政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12.打造“蒙字號”品牌。深入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鞏固提升烏蘭察布馬鈴薯、興安盟大米、赤峰小米、烏海葡萄、天賦河套等產業基礎良好的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培育壯大固陽黃芪、奈曼甘薯、開魯紅干椒、牙克石種薯等地域特色鮮明的縣域區域公用品牌。建立農牧業品牌目錄制度,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和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工作。加大宣傳推介力度,辦好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博覽會,開展“愛上內蒙古”系列宣傳活動。力爭到2022年,自治區級以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達到20個,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的農業區域公用品牌達到12個,每年新增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5個,綠色、有機認證農產品數量年增幅達到6%以上。(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市場監管局、農牧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13.深化產業融合。聚焦產業融合發展和創新聯農增收機制兩大任務,建成6個以上國家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打造一批產值超10億元的農業產業強鎮,促進產城、產鎮、產村融合發展。在烏拉特前旗、清水河縣、喀喇沁旗3個旗縣開展“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探索農企對接和產地直供銷售模式。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支持農業科普教育、農事體驗、康養基地建設,促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農牧廳、商務廳、文化和旅游廳、供銷合作聯社,內蒙古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
14.推進產地環境凈化。以玉米、小麥、油料、蔬菜等作物為重點,集成推廣有機替代無機、改進施肥方式、調優施肥結構、配方施肥,保持化肥用量負增長。以玉米、大豆、馬鈴薯、蔬菜等作物為重點,示范推廣機械中耕除草、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保持農藥用量負增長。積極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開展秸稈利用區域補償制度試點,推動形成收、儲、運、用技術模式,提升秸稈綜合利用能力。深入實施地膜回收處理行動,采取強制使用新國標地膜、示范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建設回收網點等措施,探索建立與耕地地力補貼掛鉤的農膜回收處理機制,減輕地膜殘留污染。推動“一湖兩?!绷饔蜣r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率先實現減量目標。到2022年,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7%以上,當季農膜回收率達到82%以上,畝均化肥、農藥用量分別減少到13.8公斤、132克。(自治區農牧廳、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15.推行標準化生產。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要求,重點圍繞玉米、馬鈴薯、大豆、小麥、水稻、向日葵、蔬菜、雜糧雜豆等優勢作物和區域性特色作物,查漏補缺,加快完善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擴大標準化生產面積。實施對標達標提升行動,集成示范推廣標準化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鼓勵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整建制推行全程標準化生產,將推行標準化生產與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緊密結合,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生產經營主體按標生產,重點農業項目支持的科技示范基地等率先實現標準化生產全覆蓋,有條件的可申請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到2022年,主要農作物標準化生產技術覆蓋率達到65%以上。(自治區農牧廳負責)
16.提升質量安全水平。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提升行動,在“菜籃子”主產旗縣(市、區)開展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示范縣和生產示范基地創建工作,新創建5個左右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確保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三大類主體生產的產品90%以上附帶合格證上市。持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支持通遼市、巴彥淖爾市分別建設區域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檢測中心,力爭實現全區年定量檢測農產品達到1批次/千人的目標。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掛鉤銜接工作,農墾企業、自治區級以上龍頭企業以及農牧部門支持建設的各類示范基地全部納入監管追溯范圍。到2022年,全區糧食和“菜籃子”主產旗縣(市、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縣100%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標準化鄉鎮監管站占比達到50%以上,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7%以上。(自治區農牧廳、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快培育生產經營主體。
17.培育高素質農牧民。依托國家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重點培育農牧業經理人等經營管理型、種植大戶等專業生產型和從事生產經營性服務等技能服務型的高素質農牧民,年均培訓2萬人以上。健全完善農牧民教育培訓體系,組織開展師資和管理者培訓。統籌整合涉農高校、中高等農業職業院校等教育資源,以基層組織帶頭人、鄉村產業帶頭人及青年農牧民為重點,大力促進高素質農牧民學歷提升。(自治區農牧廳、教育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18.發展新型經營主體。深入實施農牧民專業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開展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推進示范社創建,力爭到2022年,旗縣級以上示范社達到4000家。建立健全家庭農牧場名錄管理制度,支持開展家庭農牧場示范旗縣創建,鼓勵組建家庭農牧場協會或聯盟,示范家庭農牧場達到4000家。以生產托管服務為重點,創建農業社會化服務示范旗縣,培育多元服務主體,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達到8000個以上。扶持龍頭企業牽頭、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認定200家自治區級農牧業產業化示范聯合體。(自治區農牧廳負責)
(六)強化科技創新引領。
19.推動種業創新發展。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組建聯合創新團隊開展育種攻關,培育馬鈴薯、玉米、大豆優質新品種15個以上,培育向日葵抗列當優良示范推廣品種5個以上。以玉米、設施蔬菜、馬鈴薯等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啟動自治區種業技術創新建設工作。支持建設優勢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依托牙克石市、四子王旗、察哈爾右翼前旗3個國家級馬鈴薯良繁項目建成標準化馬鈴薯種薯基地40萬畝,在赤峰市、巴彥淖爾市建成雜交玉米良種生產基地10萬畝,在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赤峰市、通遼市等地建成雜糧雜豆種子生產基地3萬畝,在巴彥淖爾市、興安盟、呼倫貝爾市等地建成小麥、水稻、大豆良種生產基地30萬畝。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在94個旗縣(市、區)實施全國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收集農作物及牧草種質資源1800份以上,自治區農作物種質資源庫保存總量達到2.3萬份以上。推進南繁育種基地建設,提高基地農田水利、育種實驗、病蟲害統防統治設施裝備水平。(自治區農牧廳、科技廳,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20.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圍繞農作物栽培、綠色防控和智慧農牧業等關鍵環節,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及創新平臺建設工作。加強科技特派員、“星創天地”、現代農牧業技術轉移轉化平臺等創新載體和隊伍建設,建成農牧業科技園區58個。深化農牧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和收益分配機制,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到2022年,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9%。(自治區科技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農牧廳,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21.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進一步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不斷完善“政產學研推用”協同機制,每年建設180個左右長期穩定的農牧業科技示范基地。探索發展智慧農業,加大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推廣力度。提高農技推廣人員專業技能,開展農技推廣骨干人員、管理人員素質提升培訓,支持農技人員在職研修。完善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服務融合發展機制,支持農技人員進入家庭農牧場、合作社、企業提供技術增值服務并合理取酬。鼓勵通過“訂單培養、定向就業”方式,為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培養年輕高素質人才。到2022年,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達到95%以上。(自治區農牧廳、科技廳、教育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層層抓好落實。各級政府“一把手”要親自抓、負總責,在責任落實、規劃政策、資金投入、人才支持等方面拿出過硬舉措,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自治區各有關部門要建立協同推進機制,按照職責分工梳理工作清單,出臺政策措施,形成推動工作落實的強大合力。(自治區各有關部門、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資金支持。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加大財政資金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地方政府專項債、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牧業農村牧區比例,全力推動擴大農業領域有效投資。進一步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適時提高大災風險、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等在農業保險中的比重,推進玉米、小麥、水稻全成本保險試點和收入保險試點,擴大主要作物制種保險覆蓋面,鼓勵各地區因地制宜開展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探索農業保險與財政風險補償、信貸、擔保、期貨(權)等金融工具聯動的有效模式。金融機構應設計差異化金融和服務產品,加快推動活體牲畜質押和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增加農業信貸規模,降低融資門檻和成本。發揮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作用,穩步擴大信貸業務規模。(自治區財政廳,內蒙古銀保監局、人民銀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評價考核。將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工作納入自治區人民政府重點督查內容。完善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重點跟蹤評價組織實施、工作推進、發展績效情況。對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成效突出的地區,在下一年度項目、資金分配等方面給予傾斜扶持。對落實不力的進行嚴肅問責。(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農牧廳、統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總結宣傳。各地區每年底前向自治區人民政府報告工作進展情況。宣傳部門、新聞媒體要加強正面宣傳,創新宣傳方式方法,深入挖掘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舉措、新成效、新典型、新經驗,全方位開展宣傳報道,營造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氛圍。(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網信辦,自治區廣播電視局、農牧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附件:農業高質量發展主要指標
附件 農業高質量發展主要指標.docx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農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年—2022年)》的通知.pdf預覽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