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通遼市廣大黨員干部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聚焦創新體系建設,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管理向科技創新服務轉變,充分調動科技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以科技創新驅動為著力點,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搭建創新平臺,打造創新“新高地”
創新是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魂。
通遼市重點圍繞打造千億級綠色農畜產品、綠色煤電鋁產業集群、百億級鎳循環經濟、現代能源示范、蒙中醫藥產業集群,著力增強科技創新與服務支持,打造創新“新高地”。
通遼市被譽為“中國蒙醫藥之都”。自2001年《內蒙古自治區蒙醫中醫條例》實施以來,蒙醫藥產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內蒙古自治區蒙醫藥重點實驗室經過近10余年的發展,依靠科技創新及轉化等重大成績,在2019年自治區科技廳組織的化工、信息、生態和蒙藥4個領域的評估考核中,獲得全區優秀重點實驗室稱號。這是全區蒙醫藥系統中第一個獲得該稱號的重點實驗室。 近五年來,蒙醫藥重點實驗室授權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15項、獲得國家級及自治區級獎項8項、刊發成果論文186篇。
通過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實施關鍵領域科技攻關項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拓展科技合作空間。針對鋁后新材料、新型煤化工、玉米生物、肉牛、硅砂、蒙醫藥等優勢主導產業的共性技術問題,持續開展科技攻關,取得了一批豐碩成果。
一項技術的突破,往往可以帶來一個企業的突破,甚至帶動整個產業的革命。我市將著眼點放在培育發展新動能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深化與高等院校合作,圍繞玉米、肉牛、蒙醫藥等特色產業開展科技攻關,組織開展肉牛種子工程、玉米品種培育、蒙醫藥技術體系、新材料研發等重大科技專項,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2020年7月30日,推進“科技興蒙”行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對接大會上,市政府與上海交通大學內蒙古研究院簽署科技合作協議。我市將充分發揮上海交通大學在高端材料、加工制造、能源化工、生態環保、信息技術等領域雄厚的科研和技術優勢,重點圍繞鋁及鋁后加工、工業節能環保、共建“先進鋁材技術創新中心”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為打造“五大產業集群”和建設“六個通遼”汲取科技動力。
聚焦深化改革,建立創新服務鏈
通遼市持續深化改革,把加強創新服務鏈建設作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科技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科技對接尋求外援支持,通過園區升級打造服務標準。深入開展“科技興蒙”行動,引進外部智力優勢全面提升我市創新能力。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隊,與自治區科技廳、國家科技部深入對接,全面推進蒙醫藥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建設、創建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玉米肉牛種業研發平臺、申報國家特色載體項目、玉米及肉牛自治區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等項目建設。
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成功獲批2020年國家級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升級特色載體,是2020年全自治區唯一一家獲批科技資源支撐型特色載體的開發區。開發區成為專業資本集聚、大中小企業融通、科技資源支撐、高端人才引領的創新創業特色載體。目前,開發區已入駐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家,現有新型科技研究開發機構1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企業研發中心3家、企業技術中心2家;授權專利132項,科技成果獎勵43項。
以通遼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為樣本,在創新驅動的標準化體系建設與推廣上全面發力。通遼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是國內唯一一家以玉米、肉牛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被國家評為優秀園區,總成績列全國82個園區第七名。
扶持入園企業爭取國家和自治區各類科技計劃項目29項、實施市本級科技計劃項目31項,推廣應用450余項先進適用技術,引進展示380余個優新品種,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90%。通過項目實施和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了先進技術和科技成果在園區落地轉化。
建設了集“展示、交易、共享、交流、服務”五項功能為一體的通遼科技大市場,并在此基礎上建設通遼市科技創新中心,以此推動科技服務標準的質量提升。
制定玉米、紅干椒等作物重點生產技術規程13項,農牧業地方標準176項。累計取得自主研發科技成果77項,推廣新品種163個,推廣新技術72項,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5.3%,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顯著提高。“通遼黃玉米”“科爾沁?!薄皫靷愂w麥”“開魯紅干椒”獲得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有力推動了產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人才建設,組建創新生力軍
科技創新,需要產業環境支撐、政策環境支撐、人才環境支撐。
通遼市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政策環境,市本級關于促進科技發展的若干意見,從6個方面提出了22條政策舉措,推動科技與產業、企業、平臺、金融、人才等要素的高度融合發展,針對性強、創新性強、操作性強,為通遼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針對北京及東三省高校內蒙古籍生源相對集中的實際,通遼市自2014年以來集中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大學等重點高校舉辦雙選會。多角度、多方式宣傳引才政策,注重打好資源、政策、親情這“三張牌”,從而使各項引才優惠待遇的知曉度進一步擴大,有力提升了我市引才活動的知名度,打造了引才引智“通遼品牌”。
通遼市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和重點項目建設,制定了“含金量”較高和吸引力較強的引才政策,打通了廣納英才的“綠色通道”,多渠道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同時,還通過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平臺、建立新型高端智庫、深化校地合作等措施,在玉米育種、蒙中藥材等多領域均建成了自治區首家院士專家工作站,柔性引進了一批知名專家和團隊人才。
通遼市已連續多年赴區外重點高校剛性引進博、碩、本畢業生3000余名。
在借助“外腦”的同時,持續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對通遼市科技專家庫進行系統升級和完善,入庫13個領域專家526名。近5年,我市共獲得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23項,市級以上科技成果達到198項,市級以上科技獎勵446人。推動通遼市科技創新聯盟籌建,吸納企事業單位會員115家。新建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內蒙古蒙東鋁及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院、通遼市蒙草沙地治理與林草牧業發展研究院等4家自治區新型科研開發機構,進一步整合了技術研發資源,為主導產業領域科技創新搭建公共平臺。
通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組建了以院士、長江學者等頂尖人才為帶頭人的攻關團隊,組織實施了重點領域55項產業科技攻關,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6項,新增自治區級科技成果獎勵19項。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