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315h"></address>

<form id="b315h"><th id="b315h"><th id="b315h"></th></th></form>

          <form id="b315h"></form>

              通遼市召開2021年科技工作會議
              發布日期:2021/3/16 10:02:46
              查看次數:
              【字體:
                    3月11日,通遼市召開全市科技工作會議,會議深入貫徹全國和自治區科技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市委五屆十一次全會暨全市經濟工作會議和市五屆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科技工作任務,總結2020年和“十三五”期間全市科技工作,研究部署2021年重點任務,推動科技創新工作支撐高質量發展。通遼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白斯勤傳達了市委常委、副市長方玉東同志關于全市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并作工作報告。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郭瑞國主持會議。市科技局班子成員、各科室(單位)負責人、市屬高校、市直科研院所及部分高新技術企業負責人在主會場參會,各旗縣市區科技管理部門局長、副局長、股室負責人及相關院所、企業負責人在分會場以視頻會議形式參加。

              會議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更是非常特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全市科技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部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推進“科技興蒙”行動為統領,扎實推進重大創新平臺載體建設,狠抓科技攻關和成果轉移轉化,務實開展創新合作,著力提升科技創新治理能力,推動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為全市發展大局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過去的五年,全市科技工作堅持補短板、強弱項、聚資源、營環境,營造了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相繼出臺了《通遼市關于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試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各類科技創新平臺載體總數達到201個,初步建立起涵蓋科技研發、技術轉移推廣、知識產權、中介服務等功能的區域創新體系。先后與中科院、吉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內蒙古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等12家科研機構和高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搭建具有國家和自治區領先水平的科研平臺22個。與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政法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及北京市科委等幫扶單位在人才、智力、技術優勢方面深度協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基礎。圍繞五大產業集群持續開展科技攻關,涌現出一系列有影響力的重大成果,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2項、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29項,建成了4個自治區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科技實力逐漸增強?!笆濉逼陂g,全市累計爭取自治區及以上科技項目資金2.2億元。

              會議強調,2021年,全市科技工作將以推進落實“科技興蒙”行動為統領,組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擴大創新開放合作,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為通遼市探索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提供戰略支撐。

              2021年全市科技創新工作重點抓好八個方面:一是落實市委五屆十一次全會精神,明確“十四五”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布局。高質量完成通遼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編制,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科技興蒙”行動支持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配套政策,實施通遼高新區升級國家級高新區、內蒙古科技創新中心(北京)通遼分中心、自治區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肉牛種業技術創新中心、通遼科技大市場升級等重點項目,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二是緊緊圍繞優勢產業發展需求,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圍繞 “五大產業集群”及新材料、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接續開發一批重大創新產品,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加快農牧業科技創新,推進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推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提質增效和市級農業科技園區創建工作,完善科技特派員政策保障,增強民生科技創新能力;三是加快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出臺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繼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四是推動成果轉移轉化,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啟動內蒙古科技創新中心(北京)通遼分中心建設,升級建設通遼科技大市場,推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五是優化創新資源布局,著力打造區域創新高地。持續推進通遼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推進蒙醫藥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星創天地、眾創空間、企業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布局建設一批市級重點實驗室、企業研發中心;六是深入推進開放創新,深度融入國家創新大局。健全合作共贏機制,依托“4+8+N”合作機制,推動我市與內蒙古民族大學、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學內蒙古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等科技合作框架協議落實。拓展區域合作范圍,加強與沈陽市、長春市等東北地區合作。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北京化工大學等6家幫扶單位的科技優勢,讓更多的合作成果在我市落地落實;七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造良好創新生態。開展全市科技系統“制度建設年”活動,制定出臺《通遼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通遼市企業研究開發中心認定與管理辦法》等文件,實現科技事業規范化管理。探索實行競爭立項、定向委托、“揭榜掛帥”等制度,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八是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高質量完成全年目標任務。把黨的各項政治要求貫穿到科技管理工作全過程,持續推進法治建設和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辦事水平,狠抓工作落實,確保關鍵技術攻關、成果轉移轉化、平臺載體建設等重大任務、重大部署落地生根。

              會議要求,全市科技系統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進一步聚焦重點、強化效能,加快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以高質量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一是要提高站位,深化認識,切實增強創新發展的信心決心。二是要突出重點,狠抓關鍵,推動科技創新再上新臺階。三是要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發展氛圍。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