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遼市科技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扣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不斷強化科技創新工作,為通遼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021年,通遼市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6.2億元,排全區第五位。
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為0.44%,位列全區第六位,全市研發投入經費和強度連續兩年實現大幅增長。
全市自治區級以上創新平臺達到218家。
高新技術企業從14家增加至44家,增長2.1倍,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增加至58家。
全市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提升至494件,每萬人擁有1.74件,同比增長1.34倍。
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300%。
成功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3個自治區級以上創新園區。
堅持以完善頂層謀劃為導向
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再提速
●??頂層設計持續優化
對科技管理機構進行重塑性改革,出臺《關于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通遼市深入落實“科技興蒙”行動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編制《通遼市“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通遼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提出通遼市新時期科技創新主攻方向和重要舉措。
●??政策支撐體系不斷完善
印發了《通遼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通遼市企業研究開發中心認定管理辦法》《通遼市科技特派員管理辦法(試行)》《通遼市重點實驗室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試行)》等制度性文件,確保各項工作有章可循。
堅持以創新主體培育為引領
高新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效
●?圍繞創新主體能級提升,持續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行動,建立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機制,篩選出龍頭企業、創新成長企業和中小潛力企業,重點跟蹤摸排,形成高企申報后備企業梯隊。
●?目前,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44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58家、“專精特新”企業17家。
堅持以構建平臺體系為核心
創新平臺能級大幅提升
●??高能級創新平臺不斷涌現
首家外籍院士專家工作站“蒙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士專家工作站”獲批成立,聯合建設了“鄒學校院士團隊創新工作站”,通遼科技大市場、內蒙古科創中心(北京)通遼分中心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正在加快推進。
●??創新平臺建設數量再創新高
目前,通遼市共有市級以上創新平臺272家,其中自治區級以上創新平臺達到218家。
●??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高質量發展
全市市級以上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總數達48家。其中,自治區級眾創空間9家、國家級眾創空間1家;自治區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自治區級星創天地18家、國家級星創天地4家,各類在用孵化服務場地總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
堅持以科技項目實施為帶動
核心技術攻關實現新突破
●??科技項目謀劃量質齊升
近年來,全市共謀劃實施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500余項,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方面連續實現零的突破,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項目達到11項。
●??項目成果應用不斷走向高端
近年來,通遼市榮獲自治區級以上科技進步獎45項,其中“東北地區旱地耕作制度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和“風沙災害理論與防治技術應用”項目的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堅持以增強協同創新為抓手
開放合作水平實現新提高
●??校市、校企合作持續深入
十年來,通遼市實施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科技合作戰略,與2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并通過加大合作力度,實現了科技支撐產業轉型發展能力持續提升。
●??技術合同成交額實現翻番增長
2019年至2021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分別達到0.1、0.18和0.19億元,連續三年實現翻番增長。今年1至9月份,全市共認定登記技術合同14項,成交額為0.76億元,同比增長300%,已遠超去年全年總額。
堅持以強化科技服務為保障
創新服務能力邁上新臺階
●?科技服務工作扎實有效
持續深入開展惠企政策宣講活動,組織開展了科技大講堂等宣貫活動,組織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務機構開展技術交流對接活動10余次,舉辦線上線下各類講座培訓40余次,參訓企業達到千余家,參訓人數達到2000余人。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起步迅速
十年來,通遼市科技局累計選派科技特派員4622人次,組建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9個。據不完全統計,科技特派員直接領辦創辦企業、合作社等220余家,服務當地企業、合作社、農民協會等各類生產經營主體670余家,服務各類基地80余家,開展實用技術培訓農民6萬多人,推廣新技術560余項,輻射帶動農戶31萬余人,累計產生經濟效益97億元。
●??營造科技創新良好氛圍
連續十年圍繞不同主題舉辦“科技活動周”等品牌科普活動,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推動科普資源向社會公眾開放,營造了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