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社會永續發展的保障,也是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保障。由于人類活動導致的生物多樣性喪失已成為威脅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環境問題。內蒙古由于缺少系統、全面的生物多樣性的本底信息以及健全的監測、評估和風險預警體系,嚴重制約了區域生態屏障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發揮科技創新對自治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支撐作用,自治區科技廳2021年啟動了“內蒙古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與預警技術研究”科技重大專項。
項目由內蒙古大學牽頭承擔,聯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環境監測中心站、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內蒙古農業大學等10家單位共同實施。項目重點圍繞生態系統多樣性清查和生態系統類型圖編制,動物多樣性清查與時空動態研究,內蒙古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建設,生物多樣性變化驅動分析與關鍵區識別技術研究,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與預警技術體系和系統等方面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項目自2021年8月啟動以來,各項研究工作進展順利,完成了既定的計劃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果。
科研人員在內蒙古各地開展動物、植物多樣性調查
項目植物多樣性團隊開展了系統的植物和植被資料收集、梳理和關鍵區和重點區野外調查,完成生態系統野外調查樣地1466個,已編制完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1:100萬生態系統類型數字圖,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錫林郭勒盟1:50萬生態系統類型數字圖,1:100萬森林、灌叢、濕地等專題數字圖,該系列數字圖為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自然資產評估、國土空間規劃等領域提供了重要支撐。其中,1:100萬生態系統類型圖是近3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最新的專題地圖,通過該圖可較準確掌握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系統類型現狀。
項目動物多樣性團隊梳理匯編了內蒙古獸類、鳥類、昆蟲、兩棲爬行類和水生動物多樣性數據,在7個盟市區域、20個代表性樣地開展了鳥類考察和監測,共記錄到147種、25885只鳥類。在全區主要水生生態系統開展了水生動物多樣性、水環境質量等監測工作,統計到魚類物種數93種、浮游動物120種、底棲動物52種。在草原區、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大青山自然保護區等地建立了9個節肢動物固定監測點和節肢動物種類多樣性調查,采集到節肢動物標本82045號。
研究人員記錄的部分鳥類數據
(A. 西秧雞, B. 黑翅, C. 赤腹, D. 地山雀,
E. 灰頭鶇, F. 槲鶇, G. 白冠攀雀, H. 銅藍鹟)
項目收集了涵蓋我區12個盟市103個旗縣各類動植物分布數據和生態系統樣地數據,設計了整合地理、遙感數據、各類生物和生態數據集的內蒙古生物多樣性數據庫管理平臺。該平臺建成后可實現全區動植物多樣性、物種分布、珍稀瀕危生物、生態系統類型、群落組成等專題查詢和分析,為實現內蒙古生物多樣性信息的數字化管理和動態監測提供服務。
項目建立了涵蓋全區氣候、地形、植被、土壤、生物多樣性、道路等自然和人為因素在內的基礎數據集及動植物數據集,整合形成了內蒙古生物多樣空間數據集、生物多樣性豐富區識別技術,并建立了內蒙古生物保護重要性及保護空缺性評價方法、植物多樣性分布預測評價模型。
項目按照“一站多點”的布局模式,在全區典型生態系統建立了包括12個研究站點、290個樣地,涵蓋植被、生境、土壤、氣象、水文和動物等多要素的生物多樣性綜合監測網絡。建立了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及景觀多樣性的多層次生物多樣性評估指標體系,并在此基礎上研建了內蒙古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預警系統。
項目多項研究成果為內蒙古生物多樣性研究和技術研發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內蒙古生物多樣性的高效保護和管理提供了決策參考。目前,項目課題整體進展良好,有望取得突破性進展。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