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被譽為“牧草之王”,是全球最重要的豆科飼草,是奶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青貯是飼草加工利用的重要常規方式,特別是當收獲季遇到雨季,越來越多的苜蓿被調制成青貯飼料進行利用。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重要草種質資源深度挖掘與創新利用科研團隊聯合內蒙古草業和草原研究院等單位,解析了苜蓿不易直接調制青貯飼料的微生物組學機制,為優質苜蓿青貯飼料調制及苜蓿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論依據。近日,該研究成果刊發在國際知名期刊《微生物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
“我們團隊在不使用青貯添加劑的情況下,分析了一年中不同茬次紫花苜蓿在刈割后、萎蔫后及自然發酵后三個不同階段微生物組成結構的變化,探討了微生物組成與青貯品質的關系,豐富了苜蓿青貯理論?!敝袊r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副研究員孫娟娟介紹,苜蓿附著微生物的豐度受刈割茬次的影響,第一茬苜蓿附著微生物豐度最低,第三茬豐度最高。萎蔫對苜蓿附著微生物構成影響較小。青貯后第一茬苜蓿和第二茬苜蓿微生物結構發生顯著改變,在門(是一組具有共同特征和演化歷史的真核生物或原核生物的分類單位)水平上其優勢菌群由變形菌門向厚壁菌門轉變,而第三茬苜蓿青貯后優勢菌群與青貯前無顯著改變。第三茬苜蓿青貯pH值及丁酸含量較高,發酵品質劣于前兩茬苜蓿,這與第三茬苜蓿青貯飼料微生物優勢菌屬為羅森伯格菌屬(Rosenbergiella)和泛菌(Pantoea)有關。相較于第一茬和第二茬苜蓿,第三茬苜蓿調制青貯飼料難度更大。因此,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不建議第三茬紫花苜蓿調制青貯飼料,若要調制必須使用青貯添加劑,并保證青貯加工調制各個環節的規范實施。
該研究得到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自治區重大專項、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的支持。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3389/fmicb.2023.1083620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