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是重要的陸地生態系統之一,約占全球陸地表面積的40%。但是由于氣候變化,過度放牧等因素,全球草地均面臨著不同程度的退化。繁殖是植物種群延續與更新、物種進化與適應和草原生產生態功能維持的重要途徑。那么,到底放牧是如何影響草原植物繁殖性狀的?
近日,自治區牧草育種與良種繁育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內蒙古大學教授任衛波團隊,從全球尺度探究了草原植物是如何改變其繁殖策略來響應放牧脅迫,揭示了放牧減少了植物的有性繁殖,促進了無性繁殖。
“世界上生長著各種各樣的花卉植物,它們的繁殖方式各異,通常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類,它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有性繁殖也叫作種子繁殖,即用種子播種獲得實生苗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讓苗木生長健壯,延長壽命,加強苗木對環境適應性強,且方法簡便。而無性繁殖也叫作無配子繁殖,指的是不經過受精過程,直接由母體的一部分形成新的個體的繁殖方式,它的方式多樣,包括分裂繁殖、出芽繁殖、孢子繁殖、營養體繁殖等。有性繁殖通過基因重組,可以產生新的性狀,后代變異性高,更加有利于適應環境,以及種群的繁衍與進化,但是在無性繁殖中,后代的變異性較低,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弱?!比涡l波介紹。
該研究首次從全球尺度對放牧條件下植物繁殖性狀反應的科學評估,在放牧環境下,植物會傾向于周期短、風險低的無性繁殖,減少周期長、風險高的有性生殖投入,并且這種影響還受到降雨的影響。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