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布爾臺礦區因長期受采煤沉陷影響,大部分植被被破壞殆盡,形成大片荒蕪的裸地,生態環境惡化嚴重。2018年,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重點區域荒漠化過程與生態修復研究示范”項目課題“采煤沉陷區植被恢復技術”在布爾臺礦區開始實施。
△ 布爾臺礦區植被恢復示范工程
四年間,課題組提出了礦區生態植被恢復和重建關鍵限制因子綜合配套技術,解決了礦區地質條件復雜,生態條件薄弱,植被恢復技術薄弱等問題,并建立了植被恢復示范區。如今,走進布爾臺礦區,映入眼簾的是綠意盎然的景象,示范區內種植了檸條、旱柳、沙棘、文冠果、李子、海紅果、樟子松等多種防風固沙植物和經濟樹種,部分果樹已掛果,礦區的水土涵養和防風固沙能力大大提升,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這是內蒙古農業大學沙漠治理學院在開展荒漠化防治與生態修復科研攻關中的一個典型案例。
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時強調,要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學部署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黃河流域是我國主要的產煤區域,煤炭產量約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70%,能源經濟的高速發展也帶來了諸多生態安全問題。長期大規模的煤炭開采對礦區地表環境造成破壞,特別是采煤沉陷區由于植被被破壞殆盡,形成大片荒蕪裸地,是生態治理和植被恢復的重中之重。如何科學制定黃河流域礦區生態修復解決方案,系統保護和修復礦區生態環境,成為科研人員開展荒漠化防治與生態修復的重點攻關方向。
△ 生態指標監測
項目課題負責人內蒙古農業大學沙漠治理學院副教授黨曉宏介紹,科研團隊通過長期研究,對采煤沉陷區影響礦區的溫度、水分、鹽分、土壤理化性質、微生物、生物結皮等限制因子、植被受損響應特性及碳排放指標進行了監測分析,探索不同地貌、不同時空條件下土壤質量演變規律,篩選適生種源及個體,使用土壤改良劑等防滲保水材料進行試驗,利用水肥調控措施、平茬復壯等撫育管理手段,總結了坡面集水利用技術、高帶狀整地、穴狀整地技術,優化了礦區立地類型分類方法,創新了沉陷區樹種適宜性評價方法、沉陷區地力恢復技術,提出了采煤沉陷區造林綜合配套技術、重建植被結構與功能穩定性維持等技術。
課題組通過科學選擇植被恢復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類型和密度,堅持喬灌草相結合,營造防風固沙林網、林帶及防風固沙沙漠鎖邊林草帶等手段,因地制宜的為黃河流域采煤區提供了一套科學有效的生態植被恢復技術,并建立了植被恢復示范區。項目成果在內蒙古、陜西等地進行了推廣應用,大力提升了當地的植被覆蓋率和保存率。項目的實施,為礦區生態治理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對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推進“三北”工程建設,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具有積極作用。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