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315h"></address>

<form id="b315h"><th id="b315h"><th id="b315h"></th></th></form>

          <form id="b315h"></form>

              農牧交錯區耕作有了綠色增收新方案
              發布日期:2023/10/30 9:14:12
              查看次數:
              【字體:

              近日,記者從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了解到,由該院研究員路戰遠領銜的保護性農業創新團隊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內蒙古大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北方農牧交錯區風蝕退化農田地力培育與產能提升關鍵技術”項目,榮獲2022年度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項目成果圍繞風蝕阻控、地力培育和作物增產增效三大難題開展科研攻關,旨在創新農田地力培育與產能提升綜合技術模式,并已實現大面積應用。

              北方農牧交錯區是我國連接農業種植區和草原生態區的過渡地帶,是國家“固屏障、穩糧食、護穩定、促發展”的關鍵區域。

              從全國來看,該區域干旱多風,土壤風蝕導致農田退化嚴重,風蝕退化面積長期占60%以上。如何在這類生態脆弱區實現耕地保護、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協調發展,既是國家重大需求,也是科技攻關的重大難題。

              “氣候干旱少雨、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以及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導致農牧交錯區風蝕沙化嚴重。因此,防治風蝕成為減緩北方農牧交錯區農田退化的首要任務?!眱让晒呸r牧業科學院院長、技術團隊帶頭人路戰遠向記者道出了此項技術攻關的必要性。

              該項目在闡明農田表土顆粒風蝕釋放規律基礎上,創新了農田風蝕防治與地力止損技術體系和裝備系統,明確了農田秸稈覆蓋固土減蝕效應及途徑,創新了冬閑季地表覆蓋防風固土和春季免少耕減蝕保土等關鍵技術,研發了2BMQ-6型等系列免少耕減蝕播種配套裝備。

              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研究員張向前向記者介紹:“我們針對區域特點和立地條件,以保育型養地制度為核心,集成防風固土、減蝕保土、增碳培肥、肥料高效等關鍵技術與裝備,創建‘?!B—用’三種主體技術模式,并大面積推廣。經測算,通過應用該模式,3至5年地力可提升0.5個等級以上,玉米、小麥等作物平均增產9.0%—17.1%,實現了生態保護、生產發展和農牧民增收協同提升?!?

              從生態角度來看,長期以來,北方農牧交錯區由于農牧結構失衡、水資源過度開發等原因,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農牧增收難度提升。

              “農民認識不足,積極性主動性不夠;小農戶生產方式經營規模小,大型機具作業難;氣候類型多樣,生態類型千差萬別,作物種類繁多,技術適應性不夠,模式統一難,推廣難度大;政策支持不夠,扶持資金不足……長期以來,這一系列問題都導致我們的技術推廣面臨很大困難。”路戰遠坦言,從立項到技術攻關,再到成果轉化應用,團隊始終面臨巨大困難。

              20多年來,團隊克服項目研究周期長、經費耗費多、成果產出慢、直接效益少等問題,依托國家和地方科技計劃項目,不斷在逆境中取得成果。

              “為了實現增產節支,真正做到惠農惠民,我們通過農機、農藝結合和關鍵技術配套來改善土壤質量,提高耕地產能;為了節約成本,我們選擇減少耕、翻、耙、磨等2—3道作業工序,節約燃油成本;還通過增加有機質,減少化肥等使用量;通過機械化運作,減少人工費用,提高作業效率?!眱让晒呸r牧業科學院研究員王建國說。

              目前,研究成果已入選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8項和內蒙古主推技術17項,5項技術標準列入《內蒙古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十大行動計劃》,40多萬份技術手冊和培訓資料已在農區大量普及。

              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地區的實際耕作證明,該項目技術在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等示范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推廣應用的實踐中,科研團隊聯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廣部門、生產企業、種植大戶等不同主體,建立了分工明確,產、學、研、企、推一體化的技術創新與推廣機制。

              路戰遠表示:“依靠科學的推廣機制,我們依托試驗區、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建設,先后構建了‘研究—熟化—示范—推廣’一體化科技創新與應用平臺,建立了從省級推廣單位—地市應用單位—縣級推廣部門—鄉鎮—示范戶的立體技術擴散網絡,在內蒙古8個盟市大面積推廣,并在生態條件相近的河北、山西、寧夏、甘肅和吉林等省區示范應用?!?

              截至2021年12月,該項目成果累計推廣種植面積1.62億畝,農業增收節支155.09億元。成果不僅得到了種植主體的認可,同時也得到行業學會、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等的廣泛好評。中國農學會組織的成果評價認為項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評價“該技術成果生產效果明顯,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有效促進了內蒙古農田土壤質量穩步提升和生態環境改善”。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