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豐收季,在呼倫貝爾農墾大河灣農牧場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先導專項示范區,10萬畝大豆喜獲豐收。豐收現場,400馬力8臺無人電動智能拖拉機在收割完的大豆地里耙地、鎮壓,還有幾臺外形酷似小坦克的無人測土機器人,根據傳感器技術,自動完成對土地的檢測。
這批農機是中國科學院自主研發‘鴻鵠’系列新一代智能農機裝備,可以高效、智能執行系統做的決策,通過精準整地、精量播種,變量施水、肥、藥,在收獲、運輸、存儲過程中實現減損以及秸稈利用。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戰略A類先導專項大河灣示范區青年突擊隊隊長陳海華介紹,通過智能農機精準耕作,示范區節本增效效果非常明顯,2022年玉米節本增效達到14.9%,大豆節本增效達到10.8%。
大河灣示范區所處的大興安嶺東南麓區是我國黑土地的五種典型區域之一。2021年3月,在自治區“科技興蒙”行動引導下,中國科學院將大河灣作為“黑土糧倉”戰略A類先導專項的全國七大示范區之一,針對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和示范。
為推動示范區建設,中國科學院由計算技術研究所牽頭,組織院內外相關優勢單位,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與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農藝技術充分融合,依托呼倫貝爾農墾集團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的產業基礎,針對大河灣示范區的氣候、地形、作業方式以及規?;鳂I的產業特點,從風蝕水蝕治理、地力提升、農機裝備智能化改造、農機農藝結合實現保護性耕作,以及建立科學的黑土用養評價體系等方面展開了系統研究與建設。先后建立了“天-空-地-人-機”信息采集系統和多源異構數據融合的物聯網云平臺、形成了連隊級、地塊級、種植作物種類級、10m*10m網格級的四級網格體系,以及地塊打分評價體系與黑土地演變與利用方式的基本關系模型庫等一系列評估體系。通過科學家結合人工智能算法進行系統化模擬預測,得出不同條件下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最優決策。目前,大河灣示范區探索打造的智能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大河灣模式”已初見雛形。呼倫貝爾農墾大河灣農牧場公司農機科技部部長李廣琴說,通過示范區建設,大河灣農牧場的土質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種植作物產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端牢中國飯碗,肥沃的黑土地功不可沒。內蒙古黑土區現有耕地1.14億畝,占全區耕地面積的65.9%。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提出,逐步擴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范圍。“黑土糧倉”先導專項示范區的建設正在為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開出新方案?!拔覀兊姆较颍褪菍⑥r事作業從最初的監測到數據、分析、判斷,再到智能智慧機械實施,整個過程完全是智慧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員張佳寶表示。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