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內蒙古呼和浩特氣溫已在零度以下。對于內蒙古科研工作者們來說,心里卻是暖意融融。
近日,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科技廳廳長孫俊青帶隊深入相關高校和單位走訪慰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獲獎代表并進行座談交流。
“各位獲獎代表要珍惜榮譽,胸懷‘國之大者’,做好踐行科學家精神的表率;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勇于創新,擔當作為,帶動更多科技人才為自治區高質量發展作貢獻;要帶好團隊,建設有序銜接、梯次合理、后備力量充沛的科技人才隊伍;要再接再厲,再創佳績,產出更多有影響力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孫俊青對代表們的成績予以肯定,并對長期奮戰在一線的科研工作者表示感謝。
科技創新,“無問西東”“不分南北”“不論出身”“不分先后”。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近年來,自治區堅持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獎勵激勵機制,激勵自主創新、激發人才活力,2022年自治區評選出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1名;青年科技創新獎10名;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名;自然科學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17項;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19項、二等獎100項。此次獎項的設置,不僅在數量上有所提升,而且激勵范圍也更加廣泛。
“科學技術獎勵是表彰、是鼓勵,更是推動科技創新的動力。榮獲自治區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這是自治區第一次在醫療衛生領域產生的特殊貢獻獎,是醫療衛生行業得到廣泛認可的體現,獎勵不屬于個人,屬于行業,屬于單位。今后,我和我的團隊將繼續積極開展醫學科技創新,提升呼吸疾病研究的科技創新能力?!痹瓋让晒湃嗣襻t院院長孫德俊說。
作為內蒙古地區呼吸病學科的領軍人物,孫德俊通過不懈努力,建立了國家衛健委慢阻肺診治重點實驗室,建成擁有10萬標本的慢阻肺標本庫,產出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科研成果。
在內蒙古醫科大學的座談會上,自治區自然科學一等獎獲得者董玉暢所欲言,交流感受。她說,新藥品研發需要依靠其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可靠的治療效果,但面臨著平臺建設、成果轉化、交流合作、人才引進等困擾,希望未來的科研路上夯基礎、補短板、強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自治區黨委、政府為科技工作者搭建了干事創業的大舞臺。作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何其有幸,趕上了這樣的好時代!”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陳永福說,“在科研成長過程中,正是因為有強大的團隊支撐,經常有組織性地開展科研活動,一起展開研究,統籌人才、資金、學科方向等問題,使研究效果實現‘最大值’。目前,團隊規模達30人,已經成功領跑本領域的研究?!?
千帆競發勇進者勝。在內蒙古大學的座談會上,獲獎代表均來自80后,這些青年代表暢所欲言,抒發“青年之聲”。致力于高分子N—鹵胺復合體系的構建及其抗菌效應研究的董阿力德爾圖,成功榮獲自治區自然科學特等獎。他表示,科技獎勵對科研人員而言,是一種莫大鼓勵,讓他們愿意長期投身在生產一線,讓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為生產力。
內蒙古工業大學教授黃平平領銜的三維成像微變監測雷達關鍵技術與應用團隊,申請或授權專利數達23項,多項技術已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局面。榮獲自治區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的他坦言:“我們的技術發揮作用,特別是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我認為這才是實實在在地把科研寫在大地上,是我們學以致用的價值體現。此次獎勵,給予自己極大的信心,下一步要努力沖擊國家級科研獎項。”
備受鼓舞、倍感振奮、倍增信心……一系列的關鍵詞勾勒出科研工作者篤定科研之路的心聲。他們紛紛表示,要將“蒙古馬精神”植入新時代偉大實踐,以精神鑄魂,以實干擔當,在科技創新創業的道路上不斷創造新的業績,以萬馬奔騰的氣勢,完成好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向著闖新路、進中游的目標奮勇前行,在推動內蒙古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上實現人生理想、體現奮斗價值。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