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孫德俊率先成立了RICU(呼吸重癥監護病房)。
2004年,孫德俊在國內率先將呼吸科更名為呼吸與危重癥醫學(PCCM)科。
2006年,孫德俊成立了內蒙古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研究所。
2012年,PCCM科被評為國家臨床重點???。
2019年,建立了自治區醫療衛生領域唯一的國家衛健委重點實驗室——慢阻肺診治重點實驗室。
這是孫德俊職業生涯中,最為重要的幾個時間點,也是自治區呼吸學科快速發展的標志性事件。
近40年來,孫德俊一直致力于呼吸疾病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特別是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咳嗽、哮喘、呼吸危重癥等疾病以及煙草病學和呼吸康復等領域的研究孜孜不倦。在他的身上,有一種醫者執著的抉擇深刻地詮釋著堅守的內涵,在這條邊醫病邊鉆研的漫漫長路上默默探索,風雨無阻。
深耕科研 普惠民生
慢阻肺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簡稱,是一種以進行性發展、持續氣流受限為特征的重大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其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高疾病負擔,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嚴重威脅民眾生命健康。
內蒙古是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地區,為了揭示其病因與發病機制,孫德俊帶領呼吸團隊歷時9年,建立了國內首個以蒙古族為主的呼吸疾病生物樣本庫,樣本累計10萬余份,為我國呼吸疾病個體化診治提供豐富的戰略資源儲備。
“樣本庫立足于慢阻肺遺傳背景研究,結合蒙古族這個特色,進行了蒙古族慢阻肺易感基因與作用機制研究,并構建慢阻肺高風險人群篩查模型,為慢阻肺早診早治提供科學依據?!睂O德俊向筆者介紹道。
“作為一名醫生,要始終把患者放在首位?!睂O德俊說。正是秉持著這樣的初衷,讓他在科研道路上從沒停下過探索的腳步。作為內蒙古地區呼吸病學科的領軍人物,孫德俊通過不懈努力,建立了國家衛健委慢阻肺診治重點實驗室,產出了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科研成果,極大地提升了內蒙古呼吸疾病研究的科技創新能力。
醫者仁心 大醫精誠
推動自治區PCCM建設20年的孫德俊是先行者之一。2020年初,我國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自治區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響應。PCCM科的醫務工作者成為“排頭兵”,沖在挽救生命的最前線,這是對我區PCCM規范化建設成效的大檢閱。
面對“新對手”,我區4200公里邊境線的特殊性,以及診斷與治療經驗不足的困境,身經百戰的孫德俊坦言最初確實緊張。孫德俊率先提出全區"一盤棋"思路,為了快速獲取全區患者實時病情變化,他帶領團隊每日堅持24小時“全時在線”,“無縫”開展醫療指導,最多一天曾會診105名患者?;颊叱跗诜尾坑跋駱O不典型但病情發展迅速,孫德俊大量閱片,找尋救治過程中的“蛛絲馬跡”,結合2003年“非典”經驗,提出以肺CT為突破口,迅速篩選關鍵臨床指標,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手段,構建疾病的臨床輔助診斷工具的設想,最終研發出基于肺CT的診斷與分型預測軟件,達到對患者病情的精準預判。
在重癥患者救治初期,超長時間俯臥位通氣用于臨床救治沒有先例,孫德俊率先提出采用超長時間俯臥位通氣的治療方法,對重癥患者救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PCCM科骨干組成的“重癥移動方艙”,作為攻堅力量,出現在病情最復雜的區域,承擔起危重癥患者的救治工作。
這是內蒙古地區3年來,特別是引發的重癥患者比例高達20%的情況下,幾乎零死亡的緣由之一。
從監測患者病情變化,調整用藥,是否氧療,是否上呼吸機等無數次重大抉擇,到20多名醫護人員抬著病床,搬著監護儀送患者去做CT等小細節,往事歷歷在目,其中的點點滴滴關系著患者的生命,也牽動著孫德俊的心。對孫德俊來說,患者情況逐漸好轉,是他最開心的事。
“我從醫以來,在呼吸病學領域精耕細作近40年,身體力行地解決了一些科學問題。作為一名歷經多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老兵,我始終銘記醫者初心,以身作則,勇于擔當;如今我仍在疾病的未知領域不懈探索;未來我將一如既往,辛勤耕耘在呼吸事業第一線?!睂O德俊熱忱而堅定地說道。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