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北方中心在呼和浩特市建設的羊草種質資源圃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方農牧業技術創新中心(簡稱北方中心)立足于中國農科院支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戰略支點、支撐引領內蒙古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和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建設的戰略樞紐定位,聚焦內蒙古農牧業提質增效重大需求,圍繞高新技術“卡脖子”、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短板和鄉村產業振興弱項等重大問題,著力打造涵蓋生物育種、智慧農牧業、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人畜共患病防控等“四大共性技術平臺”和糧食增產、草(種)業、農畜產品加工、奶牛、肉羊肉牛、冷涼蔬菜等“六大產業技術平臺”的研發平臺體系,強化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自治區糧食穩產保供、草原草業和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023年,北方中心堅持項目引領強化產業支撐,加快啟動研發平臺建設,啟動實施了“玉米密植滴灌高產關鍵技術集成示范”等基礎研發和成果轉化類項目16個,實現了六大產業技術平臺建設全覆蓋,在糧食綠色高效生產、優質飼草品種轉化推廣、肉牛羊混合飼料添加劑研發、苜蓿規?;咝мD化等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效。
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專家測產現場
——“玉米密植滴灌高產關鍵技術集成示范”項目有效破解了玉米產量提升及殘膜污染、水肥效率低等“卡脖子”技術難題,2023年在赤峰市巴林左旗、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北方中心核心區)開展試驗示范,經專家組測產,無覆膜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模式分別較對照農戶傳統種植平均增產262公斤/畝、222公斤/畝、329.7公斤/畝,實現了無膜、節水、節肥和綠色高產高效。
——“肉牛羊‘中央廚房’產業化研究與示范”項目,針對目前養殖業飼草料成本高,養殖效益低下的問題,通過整合原料資源、研發新型飼料功能包、建設中央廚房等措施,從原料降本、從技術突圍、從模式增效,推進肉牛養殖方式向科學化、精細化、標準化模式轉變,研發的肉牛羊混合飼料添加劑——瘤胃寶,解決了傳統飼料中抗生素的殘留問題和耐藥問題,有效促進內蒙古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
興安盟寒地水稻秸稈全量原位還田技術示范基地
——“寒地水稻秸稈全量原位還田緩釋多效綜合技術研究”項目2023年在興安盟扎賚特旗示范3000畝,通過技術應用將當季“秸稈還田”,在減少化肥15%用量的情況下,對比常規技術栽培畝產平均提高5%,節本100元/畝。不僅讓農民從投資上節約成本,更有效解決了秸稈焚燒問題,為改善生態環境打下了堅實基礎。
——開展了退化草地切根施肥補播改良技術示范應用,研發的生態修復切根改良機械裝備+施肥集成技術,彌補了切根技術長期以來沒有配套設備的空白,并針對困難立地礦山排土場、風蝕坑開展修復治理技術研究和技術集成,圍繞打草場退化與生產力衰減問題,開展打草場提產增效技術研發及推廣應用,增產近50%,形成了較完善的技術體系。在內蒙古草原生態修復應用近5萬畝,效果顯著。
北方中心生態修復切根技術應用
——開展了優質飼草新品種推廣與應用,聯合蒙草集團、草都集團轉化中國農業科學院自主選育的中苜2號、中苜3號、中蘭2號紫花苜蓿和西烏珠穆沁羊草,擴繁推廣共3000畝;在錫林浩特市、托克托縣和清水河縣建設草種業基地1000畝,減少對進口種子的依賴,確保核心種源自主可控;開展北方鹽堿地優質牧草豐產栽培技術系統研究與示范,實現鹽堿地改土脫鹽、增草、興牧及農業生態和環境的優化。
——通過優質農草畜產品品質大數據分析平臺建設項目,支撐內蒙古700多個農畜產品進入全國名特優新目錄,數量位居全國第一,鑒評產品包括糧食類、蔬菜類、水果類、畜產品類、禽產品類等15個大類,80多個品種,從產品的營養品質、食用品質、風味物質等方面系統挖掘13種地理標志保護工程產品及巴盟小麥,武川小麥,三河牛牛肉與牛奶等10多種產品的優勢品質指標,用科學數據回答產品“好在哪,為什么好”。
作為戰略性區域創新平臺,北方中心已納入中國農科院“四中心一智庫”和區域中心布局體系。目前,中心已召開了第一屆理事會會議,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理事單位、理事和中心領導班子。下一步,自治區科技廳將持續推動北方中心圍繞內蒙古農牧業提質增效重大需求,集聚成果、人才等優質科技資源,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成果集成熟化、落地轉化和推廣應用,助力內蒙古完成好“五大任務”,實現農牧業領域科技“突圍”。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