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自治區科技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部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強區戰略,推動科技與人才工作深度融合,培育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大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在科技人才“引”“育”“用”上精準落筆,繪就創新人才發展“新篇章”。
筑好招才引智“蓄水池”
魏飛教授在鄂爾多斯調研
氫能作為全球能源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如何高效制備綠氫?
清華大學教授、鄂爾多斯實驗室主任魏飛給出了答案。
“創制納米金屬氧化物與分子篩耦合催化劑,研發二氧化碳加氫一步法制芳烴技術,打破了原料高轉化率和產品高選擇性難以同時達成的技術瓶頸……”魏飛介紹說,目前該項目已完成百噸級中試驗證,與內蒙古久泰集團合作進行全球首套萬噸級工業示范。
自治區科技廳以實施重大科研任務、培養高層次人才為導向,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力度,精準發力提供政策支撐,將引進的高端人才團隊納入專項資金支持范圍,給予實驗室建設、科研經費支持和團隊建設經費支持,激勵科技人才投身經濟社會發展。
通過人才引進來到鄂爾多斯后,魏飛深有感觸地說道,“內蒙古對企業創新和人才引進提供了優質政策和資金支持,給我們科研人員極大的認可和尊重,讓我能夠心無旁騖地搞研究,讓更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筑巢引鳳,夯實引才基礎。自治區科技廳通過實施科技項目,集聚各類創新資源,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團隊,推動形成以領軍人才,中青年科技人才為中堅力量,服務產業發展、梯次結構合理的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助力涵養全區科技人才“蓄水池”。
念好人才培育“發展經”
路戰遠研究員帶領團隊開展科學研究
乳酸菌資源開發利用團隊的陳永福教授、三維成像微變監測雷達關鍵技術與應用團隊的黃平平教授入選了“長江學者”;乳酸菌資源開發利用團隊的孫志宏教授入選“國家杰青”;北方農牧交錯區農田地力培育與產能提升技術研究團隊路戰遠同志獲國家“神農領軍人才”榮譽……
一系列榮譽的背后,是自治區科技廳圍繞“卡脖子”技術難題,不斷集聚創新人才團隊,健全“人才+項目”雙重服務保障機制,推動重大項目與人才培育協同發展的良好勢頭。
為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自治區科技廳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優化科技人才發展布局,通過創新機制、管理服務,為自治區各類科技創新人才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團結引領和成就科技人才。今年以來,通過科技計劃項目吸引112個區外研發團隊,近1700人科技人才參與自治區科技創新事業。
“正因為有強大的團隊支撐,有組織性地開展科研活動,統籌人才、資金、學科方向等資源,才使研究效果實現‘最大值’。”自治區乳酸菌種質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創新團隊負責人陳永福表示,攻克了菌株生產關鍵技術難題,創立優良菌株篩選技術和評價體系,實現了乳酸菌制劑的產業化,打破了國外技術產品壟斷,把資源優勢變為科技優勢、產業優勢。
自治區科技廳人事處處長王斯琴介紹道:“自治區科技廳聚焦自治區重點產業、重點領域,以科技項目為牽引,培育科技領軍人才團隊,激勵科技人才自由探索,推動實現科研突破。”搭建才盡其用“大舞臺”
農業專家在田間指導種植技術
專家人才進農村、進企業,問需問計問民生;專題授課、技術培訓、對口指導,加快科技人才培養培訓;推廣實用技術,實現供需對接,強大的“智囊”推動基層產業發展……
“以前的科技服務是我們送什么,基層接什么?,F在的科技服務是基層要什么,我們送什么?!睂<业莱隽丝萍挤栈鶎踊顒尤〉脤嵭У拿卦E……
謀定而后動,思深方益精。2023年,自治區科技廳按照自治區統一安排部署,推進科技領域“萬名專家人才服務基層”行動,從企業關注、農戶需求出發,充分發揮專家人才作用,切實幫助基層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助力基層產業發展。
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專家人才服務基層行動釋放的智慧之花正盡情綻放,他們將論文譜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偉大事業中。據統計,2023年自治區科技廳組織66位行業領域專家,奔赴9個盟市、19個旗縣區,幫助基層解決54項技術問題、促成42項合作意向、培訓860名技術人員和種養大戶。
往昔已展千重錦,明朝更進百尺竿。新的一年,自治區科技廳將站在新的賽道起點,加大統籌各類科技創新資源力度,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環境,讓科技人才成為內蒙古蓬勃發展的強大新動力,使創新引領的主旋律在祖國正北方奮力奏響。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