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傳友誼,京蒙續深情。2023年2月,內蒙古與北京簽署“京蒙協作政協助力”框架協議。其中,“科技創新倍增計劃”是框架協議中助力實施六個“倍增計劃”中的重要內容——系統謀劃、統籌推進京蒙科技創新合作,加強兩地優勢創新資源對接合作,大力引進北京人才科創資源,推動開展創新平臺建設和重點產業關鍵技術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開展新一輪東西部協作,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此時,自治區科技廳全力實施京蒙協作“科技創新倍增計劃”,這如同一股強大的推動力,正在內蒙古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
“京蒙協作對于白云鄂博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有很大幫助。”與中科院專家一起對白云鄂博鐵礦中的重稀土泥進行研究的包頭稀土研究院副院長劉建軍發出感慨。
“發揮北京大學的科研優勢、技術優勢,開展多學科聯合攻關,把高科技人才隊伍建立起來,我們相信會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在內蒙古生根發芽,形成產業生態圈?!闭诙鯛柖嗨故虚_展高級智能化礦井建設工作的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毛善君對未來滿懷信心。
2023年,京蒙攜手在農牧業、新材料、能源、煤化工等領域共建42個創新平臺,共實施210項科技合作項目,新建創新平臺數和啟動合作項目數分別增長147%和72%。隨著一批批高端創新平臺相繼落地,創新“裂變”效應逐漸顯現。
由點及面,科技創新平臺提質升級
科技創新平臺載體是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隨著京蒙協作“科技創新倍增計劃”的組織實施,一批高端創新平臺在內蒙古落地建設。
未來是什么樣子?零碳作為“雙碳”目標下的新理念和新實踐,代表了可持續的未來。
前不久,鄂爾多斯伊金霍洛“零碳”機場項目的地源埋管蓄采試驗進入中試階段,為“零碳”機場跨季節蓄熱建設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
“項目具有全國推廣意義,能解決現在風電和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電力的長時間儲能問題。”北京大學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解小剛介紹,“零碳”機場項目是北京大學聯合鄂爾多斯開展的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項目,研究院集合了地下清潔能源資源、分布式能源、節能減碳、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新型儲能5個團隊力量,攻克風光發電的不穩定性和可再生能源上網的彈性與柔性問題,實驗成功后可推廣至全國實現節能制冷和制熱。
“瞄準國家重大需求,以內蒙古重要地市為應用場景,做好能源前沿技術研發及國際合作,與產業界緊密合作,實現科技與市場的有效嫁接?!敝袊茖W院院士、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院長金之鈞表示。
全區上下聯動同向發力,創新平臺提質升級捷報頻傳——
呼和浩特市引進中科院理化所,啟動建設一期投資5億元的綜合氣體島配套項目。
鄂爾多斯市與北京大學共建能源研究院、與清華大學合作共建鄂爾多斯實驗室,首批布局10項科研項目,形成10余項合作成果。
巴彥淖爾市與中國農業大學在聯合共建肉羊、小麥、向日葵、河套灌區土壤地力提升技術創新中心的基礎上,共建巴彥淖爾研究院,布局灌區水轉化綜合模擬大科學裝置。
如今,推動北京科創資源優勢與內蒙古產業發展需求緊密融合,不僅推動了內蒙古創新平臺的提質升級,更為內蒙古產業轉型升級注入了新動力。
雙向奔赴,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內蒙古“頭頂有風光、腳下有煤炭、手中有電網”,是國家重要的“糧倉”“肉庫”“奶罐”。
當前,內蒙古立足自身稟賦特點和戰略定位,正在舉全區之力、聚各方合力,打造產業集群和重點產業鏈,京蒙攜手創新,促成了“所需”與“所能”的雙向奔赴,加速產業鏈與創新鏈的雙向融合,以科技創新賦能內蒙古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內蒙古加快實現闖新路、進中游。
“借助京蒙協作平臺,促成我們與中國鋼研技術團隊成功‘牽手’,共同組建自治區稀土技術創新中心,將對包頭市稀土產業延鏈、補鏈、強鏈產生巨大推動作用?!卑^市科技局副局長仲海峰介紹,由內蒙古標達科技新材料發展有限公司與中國鋼研技術團隊聯合研究開發的國內首個自主成套6mm厚連續熱鍍鋅鋁鎂稀土多元合金鍍層鋼板產品已經實現穩產,訂單源源不斷,產品供不應求。
國內首個自主成套6mm厚連續熱鍍鋅鋁鎂稀土多元合金鍍層鋼板生產線。
以科技賦能“兩個稀土基地”“世界綠色硅都”建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注入創新動力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包頭市與北京化工大學共建低碳技術和先進材料協同創新中心成功簽約落地;包頭市檢驗檢測中心和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合作共建的國家稀土功能材料計量測試中心和內蒙古光伏(硅材料)產業計量中心批準成立;支持和推動明陽智慧能源集團公司與北京工業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共建新型研發機構,規劃建設內蒙古第一個國家級“風光儲氫”實驗、實證基地。
“依靠‘密植高產’先進技術,我們創造了東北春玉米主產區萬畝大面積單產新紀錄?!蓖ㄟ|市匯民盛豐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馬忠臣自豪地說。
“密植高產”種植技術,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李少昆團隊研發的玉米密植滴灌高產技術,2023年,該研發團隊依托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與中國農科院共建的中國農科院北方農牧業技術創新中心,在烏拉特中旗、巴林左旗開展集成示范,全區年內建立300萬畝示范田,達到畝均增產150斤以上。
“赤峰市設施蔬菜年栽培面積在100萬畝左右,每年大概產生300萬噸左右的設施蔬菜廢棄秸稈。以前,農戶都是將秸稈拉出棚外,堆棄在村溝、道邊、棚前,進行焚燒,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而且還費時費力?!眱让晒呸r牧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設施蔬菜秸稈原位還田技術項目負責人姜偉告訴記者,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共同研發的設施蔬菜秸稈原位還田技術,不僅幫助種植戶清潔田園、減小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減少化肥使用量,而且秸稈粉碎還田后產生的氮、鉀、磷等豐富的養料元素,還改善了土壤結構,更好地提高了土壤肥力。
科研人員和示范戶等現場觀摩設施蔬菜秸稈原位還田技術。
2023年6月,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共建了研發平臺京蒙秸稈生物質利用研發中心,共同研發了設施蔬菜秸稈原位還田腐解菌劑,制定蔬菜秸稈原位還田技術規程1個。目前,依托該中心已經在赤峰市、巴彥淖爾市開展秸稈原位還田解釋菌劑及配套防控土傳病害的高效生防菌劑的應用示范,累計示范面積1000余畝,2024年計劃推廣突破1萬畝。
“希望數道智算始終堅守服務北京市國產基礎軟硬件產業鏈及人工智能產業的目標,形成全棧國產化算力解決方案,聯動烏蘭察布等兄弟地區,為更多在京大模型企業提供算力資源,夯實在人工智能產業的創新引領地位?!北本┦锌茖W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龔維冪在“北京——烏蘭察布智能算力中心項目”成果——北京數道智算科技有限公司揭牌儀式上說。
作為京蒙兩地政協助力推動的京蒙協作“科技創新倍增計劃”重點項目,數道智算主要算力基礎設施設在烏蘭察布市,首期計劃項目建設約1000P初始算力,為支持國產GPU和算力網絡研發、突破“卡脖子”難題提供重要支持。
京蒙科技協作不斷深化產出新成果。赤峰市暖捷公司“大型儲熱系統”、烏海市金科發公司生物降解材料農膜生產線等項目成果,為地方重點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春風浩蕩滿目新,協同奮進正當時。2024年“科技創新倍增計劃”疾步向前,令人更加期待。
評論
合力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
開展東西部協作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對此高度重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再次親臨內蒙古考察時,為內蒙古把握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略定位、推進高水平開放謀篇布局指明了方向,“要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東三省的聯通,更好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與祖國首都北京市相隔千里,但歷史淵源深厚,兩地東西部協作已有28年水乳交融的情誼,并形成了“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在感情上求共融、目標上求共向、發展上求共進,深化互利合作、推動并進共贏”的共識。
在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京蒙協作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如何讓這一“光榮傳統”在新環境中煥發新的生機?科技,是內蒙古的所需所盼,更是京蒙協作的發力重點。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雙方需要以科學務實的精神,實干苦干巧干的科學態度,從區域整體發展大局出發,統籌謀劃各自發展規劃與區域協調發展思路,有效整合優勢資源,拓寬雙方合作渠道,完善創新合作機制,推動雙方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發展。以科技創新賦能內蒙古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內蒙古加快實現闖新路、進中游,是北京的優勢所在。當前,京蒙協作聚焦內蒙古產業集群和重點產業鏈,積極推動技術創新中心、創新聯合體等建設,吸引頂尖科學家和科研機構加入,進一步推動內蒙古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深入發展,推動達成更多合作項目,促進科研成果落地推廣。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要通過優化創新環境、搭建合作機制、培養創新人才、促進科技成果商業化等方式,建立良好創新生態,推動科技創新進步和發展,幫助創新型企業發展壯大。
隨著我國科技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內蒙古有基礎、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通過京蒙協作,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凝聚各種人才和資源,促進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