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已成為今年以來的一個熱詞。2024年,全區科技創新工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實施科技“突圍”工程,以“點”上的突破帶動“面”上的整體提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全力開創科技賦能內蒙古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科技‘突圍’工程要跳出老套路,舍得下血本,引進全國乃至世界頂級專家或創新團隊搞研發,大力培育新產業新賽道,盡快在一兩個點上取得突破,做到‘起跑就領先’。”按照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內蒙古圍繞科技“突圍”工程正在開辟新賽道、培育新動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近日,在主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 培育發展新動能”的內蒙古發展改革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內蒙古要因地制宜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開辟高質量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優勢、培育新動能,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為全區實現闖新路、進中游目標加力、賦能。
2024年,自治區本級財政預算安排科技支出34億元,同比增長20%,全力保障自治區科技“突圍”工程順利實施。資金重點圍繞低碳能源、煤化工、生物醫藥、種業、防沙治沙、乳業、稀土、草業等領域,采用“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方式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用于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鄂爾多斯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巴彥淖爾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等國家級創新平臺高標準建設;用于呼包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稀土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草業技術創新中心和懷柔實驗室內蒙古基地創建;用于深入實施“雙倍增雙提升”行動,培育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領軍企業,鼓勵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助力到2025年全區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一倍,支持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提升為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提升為科技領軍企業;大力支持“蒙科聚”平臺建設,匯聚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信息鏈,為實現科技突圍加碼助力。
新質生產力是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適應新產業、重塑新動能的新型高質量生產力,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
日前,位于和林格爾新區智能制造產業園內的科拓微生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實驗室仍燈火通明,身著白大褂的科研人員還在忙碌著分析實驗數據?!拔覀冋谶M行一項乳酸菌制劑加工技術的科研攻關,項目人員加班加點,大家都盼望著早日出成果。”公司總經理助理李小龍說??仆厣锸侨珖ㄒ灰患胰樗峋a業鏈上市公司,已建成亞洲最大的自主知識產權乳酸菌種質資源庫,目前正在建設全國最大、最先進的乳酸菌生產基地,將為呼和浩特打造“一棵草”“一杯奶”產業的同時再添上“一株菌”。
和林格爾新區智能制造產業園致力于打造以創新為導向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技術創新平臺,積極培育和引進低碳環保、創新能力強、帶動性強的綠色“龍頭”企業,充分發揮輻射作用,帶動上下游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形成規?;瘎撔聝瀯?,新質生產力集聚效應顯著。
“和林格爾新區配套設施完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效應顯著,有創新政策支持,在來到新區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內,我們取得了非常多的創新成果,現在看來當初選擇落戶新區這個戰略是非常正確的?!眱让晒湃A域干細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文彥介紹,落戶和林格爾新區以來,公司在仿生管理技術方面取得重大創新成果,這項成果可以保證細胞無論存儲多久,都可以在復蘇時保證純度和活性。
該園區內的一眾高新技術企業正加速奔跑在尖端領域自主創新的新賽道上,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能力穩步提升。
“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用創新驅動和高新科技來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結構向更高端、更智能化方向發展,從而加速邁向新型工業化,驅動產業實現更強的國際競爭力?!倍砹_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內蒙古工業大學副校長郭洪飛表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在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發展中,高校與科研機構是教育、科研、人才培養的交匯點。作為同時工作在高校與科研院所的教育科研工作者,親歷了內蒙古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進程,圍繞建設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合作開發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基于超算云原生架構的工業軟件公共服務平臺;圍繞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參與推動與清華大學合作組建綠氫技術裝備與應用研究中心,建設自治區氫能多元應用生態關鍵技術、核心裝備與工程示范策源地;持續推進“內蒙古氫能走廊”建設項目,圍繞“制儲運用”等關鍵環節,建立氫能產業生態;圍繞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參與籌建航天育種內蒙古研究院;圍繞建設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組織參與推進科技部批復的“中國—蒙古國選礦工藝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牽頭在烏蘭察布建設“智慧物流技術與高端智能裝備院士專家工作站”,助力烏蘭察布積極融入國家重要戰略引擎;牽頭組建內蒙古工業大學在智慧物流與智能裝備領域的首個國際聯合實驗室——中蒙俄跨境智慧物流與智能裝備聯合實驗室。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教育與科研肩負重任,要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養,青年科技團隊培育,提升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內生動力,切實增強科技‘突圍’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引領創新上當先鋒,在技術攻堅上打頭陣,創造更多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郭洪飛認為,未來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發展演變,必將以創新驅動新質技術發展,以新質技術助力新質生產力快速形成全領域,多元交叉融合的發展格局。作為教育科研工作者更應站在時代前沿,積極投身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升級構筑競爭優勢,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
“實現高質量發展唯有不斷創新,實施科技‘突圍’工程,目標就是打造新質生產力。”自治區科技廳有關負責人介紹,科技“突圍”的關鍵是找準點位、找好團隊、找對模式,按照工作方案迅速行動,圍繞新型儲能、氫能等新興和未來產業,前期對接了國家大院大所和科創平臺,拜訪了相關領域的院士專家,調研了先行地區的發展經驗,結合我區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找出最有可能的突破口,通過超前部署實施一批重大項目,統籌大科學裝置和大科創平臺建設,加強創新資源的整合,全力攻堅,以點的突破支撐引領產業創新發展,逐步構建起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協同聯動的發展新局面。
短評
科技“突圍”意味著什么?
科技“突圍”工程,是自治區部署的“六個工程”的第五個??萍际菄覐娛⒅?,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和新要求,為科技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提出更高要求??萍肌巴粐惫こ?,就是巧抓機遇、落實這些要求,使內蒙古走出經濟發展的“突圍”之路,謀劃未來發展、尋求長遠發展大計,作出的具體工作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放、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自治區黨委在部署科技“突圍”工程中,不僅要求我們眼光要遠,動手要早,打破常規,強勢起跑,盡快突破,而且還從內蒙古的發展實際出發,非常具體地提出了科技突圍的項目。包括打造新型生產力的低碳能源、前沿材料等五大領域,以及新型儲能、氫能、高性能復合材料、衛星通信導航、生物育種等八大方向。除此之外,包括一些具體措施、部門職責,都作了明確要求,易理解、能把握、可操作,從決策到需要落實的內容,都有明確的要求。各級黨委政府,以及廣大科技工作者,只要進一步細化、深刻領會,付諸行動,就是一條完整、有機的運行鏈條了。
科技“突圍”工程的順利實施,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在全社會倡導“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時代新風,營造科技強國的輿論氛圍。要調動所有輿論平臺,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報道。讓優秀的科研團隊、杰出的科技人才,成為新時代的網紅案例、網紅人物,讓科技“突圍”這一重要戰略部署深入人心,讓科學精神成為我們各項事業開拓創新的思想動力。
科技要“突圍”,還需要精心謀劃,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組織實施。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諄諄教誨,把科技研究與經濟建設的具體項目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科技成果的工程化、產業化,讓科學技術真正成為產業發展、經濟轉型、產品升級的第一力量。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