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
《科技日報》刊發了
《內蒙古:科技創新讓黃沙披綠》
聚焦內蒙古治沙的“科技范兒”
報道全文如下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阿什罕蘇木牧民蘇和巴特爾非常忙碌。他與十幾個鄉親一起來到烏蘭敖都嘎查的治沙現場壓草打障,每天能完成40多畝沙地的稻草網格鋪設。這些稻草網格將為修建穿沙公路打下堅實基礎。
內蒙古翁牛特旗農牧民在科爾沁沙地烏白路稻草網格中栽植樟子松。趙天宇攝
“曾經,我們幾代牧民都在‘沙窩’里生存?,F在,壓草打障能夠鎖住沙子,讓家鄉變綠?!碧K和巴特爾說,“穿沙公路建成后,我們的出行也會更加方便。”
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今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主力先鋒姿態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早準備早部署,開春就開戰,確保年內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完成758萬畝、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完成549萬畝。
渾善達克沙地位于錫林郭勒草原南端,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也是距離京津冀地區最近的天然風沙源??茽柷呱车貦M亙內蒙古通遼市和赤峰市,距離首都直線距離500公里。兩大沙地的“一顰一笑”會直接影響首都及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
據了解,今年,赤峰市要完成科爾沁沙地、渾善達克沙地治理任務343萬畝。截至目前,赤峰市在治沙工作中已累計投入資金超55億元。全市沙化土地面積由1994年的3995.67萬畝減少到如今的2661.9萬畝,林草植被蓋度達65%以上,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赤峰市的一項重要治沙任務是阻止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握手”。為此,赤峰市委、市政府成立以書記、市長為雙組長的領導小組,編制了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的實施方案。赤峰市森林草原保護發展中心主任呂景輝告訴記者:“在赤峰市,我們將兩大沙地分為4個片區,每個片區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時,創新機制,推行先建后補、以工代賑等模式,讓廣大農牧民積極參與防沙治沙工作?!?
因地制宜提高草原生產力
巴彥淖爾鎮塔日根淖爾嘎查是渾善達克沙地腹地的一處重度沙化草場。走進草場,記者看到科研人員正在采用小面積育苗、大面積栽植技術,帶水補植駝絨藜苗木。經過3年努力,現在,塔日根淖爾嘎查的駝絨藜苗木的平均高度已達到100厘米,單株產量達到260克。同時,科研人員還在這里種植了冰草、扁蓿豆和木地膚等多年生牧草。
據了解,多年生旱生半灌木華北駝絨藜具有抗逆性強、防風固沙效果好、營養價值高、利用年限長等特點,可以改善荒漠草原區域的沙化情況,還能為當地牛羊提供優良牧草。通過科學治理,目前,塔日根淖爾嘎查的1700畝重度沙化草場生態得到有效恢復,草地植被覆蓋度較2021年提高50%以上,草地生產力提升了一倍多。
近年來,內蒙古依托國家草業技術創新中心的優勢科研力量,在重點科技項目及“揭榜掛帥”項目的支持下,開展了沙化草原精準識別與診斷技術、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化草原生態種子包研發與應用技術、沙化草原生態修復技術研發與示范、高產優質鄉土草品種選育等研究。
科研人員根據不同坡度和地貌將沙地分為平坦區、緩坡區、陡坡區和風蝕坑區,因地制宜,打造工程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模式。目前,這一模式已在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和烏珠穆沁草原中推廣應用,有效恢復了當地植被蓋度和生物多樣性,提高了草原生產力。
內蒙古科技廳副廳長于濰告訴記者:“為精準實施‘三北’工程,破解‘三北’工程建設場景中的重大科技難題,內蒙古科技廳將通過項目牽引,整合匯聚區內外優勢科技力量與資源,加快形成創新鏈條,實現科學治沙,為內蒙古荒漠化綜合防治與綠色發展提供成熟技術和系統方案?!?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