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315h"></address>

<form id="b315h"><th id="b315h"><th id="b315h"></th></th></form>

          <form id="b315h"></form>

              2024年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放榜!基礎研究再獲力挺
              發布日期:2024/5/30 9:30:51
              查看次數:
              【字體:

              日前,自治區科技廳公布2024年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結果,一年一度的自然科學基金如約“放榜”。2024年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共資助1117個項目,資助總經費達1.2億元,立項數和資助金額均創歷年新高。

              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是自治區層面資助高水平基礎研究的主渠道,對引導科研方向和重點、布局科學研究和發展、培養基礎研究人才、解決科學研究重大需求起到至關重要的導向作用。經費總投入和立項數目大幅增長,重點項目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嶄露頭角,聯合基金范圍持續擴大......今年“榜單”呈現諸多亮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近年來,自治區科技廳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加強基礎研究的要求,堅持“四個面向”,堅持“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的戰略定位,圍繞完成“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將支持重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作為深化“科技興蒙”行動,加強科技創新供給的重要舉措,統籌推進自由探索和需求導向的基礎研究布局,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充分發揮自然科技基金支持基礎研究的核心作用,為提升新質生產力創新策源能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支撐。

              持續“加碼” 讓自然科技資金規?!皾q起來”

              基礎研究作為科技創新的關鍵支柱,其重要性自是毋庸贅言。坐住坐穩“冷板凳”,這需要有持續且穩定的支持,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同時還要“有錢花”,政策持續優化、完善管理模式成為科學基金改革與發展中的重要命題。

              翻看歷年“榜單”,我區自然資金總投入從2018年的2600萬元,躍然增至目前的1.2億元,2024年立項數量同比增加30%。增加基金經費總投入,擴大立項數量,充分反映了自治區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的堅定決心。

              《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提出,實施基礎研究能力提升工程,運用多元化途徑,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面臨新形勢新要求,自治區以更大力度支持基礎研究,深入實施“研發投入攻堅行動”,相繼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科技興蒙”行動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實施意見》《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推進方案(2022—2030)》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完善政策體系。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行“包干制+負面清單”管理方式,實施了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高校院所擴大科研自主權、科技評價激勵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舉措,為基礎研究發展釋放創新創造活力。

              據統計,“十四五”以來,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共投入經費3.8億元,資助各類項目4268項,在推動自治區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推動學科建設、培養優秀科技人才、支撐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自然科學基金帶動下,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持續增加,從2021年的5.4億元提高到2022年的8億元,增幅達48.15%。

              “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不僅要發揮好財政作用,保障長期的公共資金投入,還需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投入基礎研究。”自治區科技廳基礎研究與科研條件處處長趙遠亮介紹,今年自治區繼續擴大聯合基金規模,帶動更多單位投入基礎研究,聯合基金數量繼續保持在300項,加上帶動依托單位投入2100萬元,2024年自然科學資金總經費已超過1.41億元。

              找準“方向”? 瞄準重大需求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充分發揮自然基金在創新體系中的基礎性、引領性作用,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通過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科研人員圍繞國家和自治區重大需求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為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壁w遠亮說。

              2024年自然科學基金指南圍繞自治區五大任務落實,重點資助生物與農牧業、能源化工、生態與環境、電子信息、新材料與先進制造、人口健康領域、數理學科前沿等7個領域40個方向,共有33個重點項目獲得資助,資助金額達2640萬元。

              “去年共有29個重點項目得到資助,立項數同比增加1倍,今年我們按照每個指南方向資助1項的標準,最終評選出了33項,這一數量比去年還多了4項,同時將重點項目資助強度從50萬提高到80萬元?!壁w遠亮介紹,擇優資助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現實指向性的重大應用基礎研究,以及對自治區基礎研究水平提高和學科發展具有重大帶動性的基礎研究,例如內蒙古農業大學獲批的渾善達克沙地沙化與水資源功能的影響機制研究,將助力打好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

              科學研究走在技術革新的前面,各種技術的突破往往源于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近年來,自治區科技廳結合國家、自治區重大需求,針對已有較好基礎和積累的重要研究領域和新學科生長點,引導發掘產業前端需求,讓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相互促進,激發科研人員內驅力,開展“頂天立地”的科研。

              從2018-2023年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實施情況看,共發表論文13399篇,高水平論文被三大檢索(SCI、EI、ISTP)收錄數量占項目總發表論文數的比例高達46.78%,實現論文數量質量“雙飛躍”。出版著作736部,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86項,授權專利1883項,成果產出豐厚,自然科學基金層次水平顯著提高。

              自然科學基金通過重點項目等穩定支持優勢科研力量開展攻關,在長期資助下,中國農科院草原研究所李飛科研團隊揭示了大氣水汽壓差增加導致全球陸地生態系統水分利用效率增長飽和(停滯)的現象,相關研究發表在國際頂級科學期刊《Science》雜志上,實現了我區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的重大突破;內蒙古大學梁成光教授帶領團隊,從細胞、亞細胞和分子水平等多個維度開展研究,揭示了卵母細胞成熟過程中調控細胞周期轉換的一種全新機制;內蒙古大學武利民教授和王蕾教授等聯合團隊在光電催化分解水制氫催化劑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這些成果充分彰顯出我區基礎研究持續提升和蘊含的巨大潛力替換 這些成果充分彰顯出我區基礎研究能力持續提升和蘊含的巨大潛力。

              壯大“隊伍” 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唱主角”

              今年,“榜單”一大亮點是45歲及以下青年科技人才立項達877項,占總立項78.5%,連續兩年青年科技人才承擔項目數超過50%,申請項目人員日趨年輕化,越來越多青年科技人員踴躍投身基礎研究,“青春力量”蓬勃涌動。

              “我區自然科學基金共設重點項目、分析測試專項、杰出青年基金項目、面上項目、青年基金項目等5類項目,其中后3類項目重點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啟動和持續成長?!壁w遠亮說道,自治區科技廳始終把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和作用發揮擺在突出位置,持續加強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技人才資助工作,今年將杰青項目資助強度提高至50萬元,增長66.7%,催化“青椒”加速長成。

              2021年以來,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顯著加強了對優秀青年人才的培養和支持,放寬杰青、青年項目的申報年齡、取消青年項目博士學位的硬性要求,一攬子改革舉措助力青年科技人員快速成長成才,青年人才獲批項目數量實現快速增長,催化“青椒”挑大梁、當主角,孫志宏、黃平平、王建國、左永春等一大批青年拔尖人才成長為各自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也為今后進一步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儲備了一批新生力量。值得一提的是,獲得2022年度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獎、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的所有獲獎人員,全部得到過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

              “蓄好水”“育好苗”,自然科學基金已成為培育基礎研究人才成長的沃土和搖籃。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23》數據顯示,我區2022年基礎研究人員全時當量達到3855人年,比2021年的3119人年多了736人年。隨著我區基礎研究人才隊伍穩步擴大,人才梯隊得到進一步優化,以中青年學術骨干為主的研究格局基本形成。截至目前,我區擁有杰出青年人才119人。2023年新入選“長江學者”“國家杰青”6名,4人進入國家人才計劃,實現歷史性突破。

              趙遠亮表示,相比其他人才隊伍群體,基礎研究人才地位更為特殊。未來將把青年人才培養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給予優秀青年人才長期穩定支持,不斷深化自然科學基金改革,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資助模式,為青年人才“松綁減負”“搭臺架梯”,盡早選拔優秀青年人才,提高科學素養,激勵創新研究,為構建高質量基礎研究人才隊伍提供源頭活水。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