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實施科技“突圍”工程,需要盡快在一兩個點上實現起跑就領先。今年,自治區聯合一流科研團隊,布局開展中國特色乳深加工及乳酸菌資源挖掘產業化示范點位科技“突圍”,推動乳業高質量發展。
在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奶酪智造標桿基地三期項目正有序施工。目前建設進度已完成35%,預計8月初具備設備安裝條件,明年3月進入試生產階段。作為國內單體規模最大的奶酪生產基地,伊利奶酪智造標桿基地全部建成后,綜合年產能將達到18萬噸。三期項目建成后,將重點承擔乳深加工領域技術研發,進一步推動乳深加工技術的創新發展。
伊利健康谷奶酪智造標桿基地項目工程師 高晨 三期項目投產后,將實現從原奶到深加工產品的完整生產鏈。特別是奶粉加工中的核心成分乳鐵蛋白將在這里生產,乳鐵蛋白的國產化將引領行業攻克技術瓶頸,可以說三期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推動乳深加工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伴隨著乳業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大和消費者對高品質乳產品的需求增加,攻克人均乳品攝入量不足與季節性奶源過剩的矛盾、乳制品中的關鍵原料嚴重依賴進口,乳酸菌的菌種、技術和產品大部分被國外壟斷這些“卡脖子”問題,成為內蒙古乳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今年,自治區加快推進中國特色乳深加工及乳酸菌資源挖掘產業化示范點位科技“突圍”,依托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聯合伊利、科拓生物等行業重點龍頭企業以及中國農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等一流科研團隊聯合開展科技攻關。5月25日,內蒙古農業大學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傳來喜訊,團隊的研究成果“植物乳植桿菌P9治療年輕人慢性腹瀉”一文,已被頂尖雜志《自然》子刊預接收,研究成果已經成功吸引科拓生物、江中集團等企業。目前,科研團隊已經建立起全球最大的原創性乳酸菌種質資源庫,保存的51000多株乳酸菌,有效解決了乳酸菌制劑被國外產品和技術壟斷的卡脖子問題。
自治區科技廳農牧業與社會發展科技處負責人 劉百里 開發適合中國人飲食習慣的奶基食品,實現殺菌、主食加工等核心裝備的中國化,解決我國乳酸菌產業“無核心菌種、無領先技術、無拳頭產品”的難題。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