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業科學的基礎是產業,內蒙古是領頭的?!蔽覈孜徊輼I科學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草業科學奠基人,百歲院士任繼周,如今已經在莽莽草業科學世界中,徜徉了近80年,把學問變成種子,撒遍廣袤草原,這其中不乏他熱愛的內蒙古。
“內蒙古是我國草原大區,內蒙古草業發展是全國草業發展的一面旗幟?!眹伊植菥植菰舅鹃L李擁軍如是說。
眼下,在廣袤無垠的內蒙古大地上,草業正以蓬勃之勢為內蒙古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為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添“新”增綠。
敕勒川草原。
順天時:搶抓機遇? 只爭朝夕
1984年,我國杰出科學家錢學森首次提出“草業”一詞。
40年來,在國家支持下,內蒙古搶抓機遇,全面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從天然草原保護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到休牧、輪牧、禁牧,再到全面落實“三區”規劃和退耕還林還草……一系列保護草原的政策措施,構筑起內蒙古草業發展的綠色樣本。
2023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為內蒙古建設成為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量身定制了行動綱領。
把握新機遇,順天時而動。內蒙古先后制定全區羊草產業發展規劃(2023-2030)、推進飼草飼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推進我區國產苜蓿增產方案等規劃方案,持續推動草產業鏈做大做強。
這些規劃方案的實施,使得內蒙古美麗與發展共贏,“顏值”與“產值”兼收。2023年,內蒙古草種繁育基地面積達26.5萬畝,年制種能力突破500萬公斤,人工飼草種植2172萬畝,各類飼草產量達7543萬噸,草產業鏈產值達802.1億元,產量、產值均居全國首位。其中,以天然草原可食牧草產出、人工種植飼草、秸稈為主的第一產業產值645.4億元,成為我區新的優勢特色產業。
草產業的持續增強,有效保障了全區1.4億頭(只)牲畜的“吃飯問題”,同時支撐了奶、牛、羊、絨4條重點產業鏈近5000億元的產值。
這些數字映射出內蒙古草業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底氣。
日前,內蒙古印發推進草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推出11項政策措施,推動內蒙古草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乳肉絨產業綠色健康發展,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
科技革命是最大的“天時”??萍紕撔鲁蔀閮让晒怕鋵嵎N業振興、科技興蒙、京蒙協作、東北振興等行動、戰略的核心。當前,內蒙古正以只爭朝夕的勁頭抓草業科技創新。
占地利:立草為業 科技賦能
內蒙古擁有12億畝草原,占全國草原面積的27.2%,可以說,綠色是內蒙古最美的底色,也是內蒙古最大的發展優勢。
盛夏風景美,夏收正當時。
在通遼市開魯縣小街基鎮中科羊草種植基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公社正在察看草籽成熟情況。“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草原生態修復是最為重要的一環。內蒙古是全國羊草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有82.8萬畝,開魯縣的羊草面積占內蒙古的近八分之一。目前,全國中科羊草19萬畝原種繁育基地中,開魯縣面積達8萬畝,是全國中科羊草原種繁育基地面積最大的區域。今年產草種預計能達到1600噸,可為沙化草原治理修復提供80萬畝優質原種。”劉公社介紹。
在內蒙古各地,曾經被鹽堿覆蓋、充滿荒涼的荒灘,一個個被沙化的天然草牧場,經過生態修復和科學規劃,已然轉變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綠洲”。這不僅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更成為了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7月13日,敕勒川國際草業大會在呼和浩特市舉行。
任繼周說:“自2008年世界草地與草原大會在呼和浩特市召開以來,呼和浩特市這幾年確實做出了成績,在草產業、奶牛業、絨毛業打出了世界水平?!?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堅持擴綠、興綠、護綠并舉,重點圍繞“生態草”“產業草”做文章,建成國家林草種質資源庫內蒙古分庫,已經形成集“育種、擴繁、栽培、加工、利用”于一體的草業“全產業鏈”創新發展體系;依托正在創建的國家草業技術創新中心,圍繞草種質資源收集、精準鑒定與評價、草種質創制與高效育種等核心領域開展重大科技攻關;集聚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農科院等32家科研院所和85個科研團隊;培育上下游300多家知名草企。
會議期間,正在創建的國家草業技術創新中心與國外多所科研機構簽約國際聯合實驗室和國際合作基地等合作項目,為未來呼和浩特市、內蒙古草業發展帶來新機遇、新挑戰。“此次大會選擇在內蒙古召開,吸引了許多國內外的草業專家、企業家,這不僅增強了內蒙古在國際草業領域的知名度,還促進了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在草業科技、市場開拓和管理經驗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通過與國際先進的草業技術接軌,內蒙古可以引進更多高效的草業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本地草業的科技水平和產業化程度。這對于促進草原生態保護、提高草產品質量和增加農牧民收入都有重要意義?!蔽鞅鞭r林科技大學教授,呼和浩特市高層次引進人才張東彥指出。
放眼內蒙古大地——
自治區拿出1億元科技專項資金支持創建國家草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加強草種質資源收集評價、鄉土生態草種和優質飼草品種培育、草繁育加工技術研發等方面的系統布局。
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型科研組織形式,積極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應用為導向,產學研創新聯合,覆蓋種質創新、良種繁育、示范推廣全鏈條的技術支撐體系,持續強化草業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成功轉化國產苜蓿、羊草新品種5個,擴繁推廣面積16.4萬畝,“育繁推”一體化的商業化育種體系正在形成。
推廣先進栽培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生物災害綠色防控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高效節水灌溉技術、裹包青貯技術和機械化收獲技術,提升高密度苜蓿、燕麥干草捆和窖貯青貯生產水平。
理念創新、技術創新、機制創新、模式創新……創新真正起到了杠桿撬動、催化哺育、平臺支撐的作用。
促人和:引才聚才? 協同發展
1957年,我國生態學奠基人李繼侗將自己在北京大學創建的生態與地植物學教研室移植到內蒙古大學,設置了生態學本科專業,成為全國第一個經教育部批準創建的生態學本科專業。
1958年,我國最早的草原專業,創建于內蒙古農業大學。
1963年,中國農科院草原研究所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設立,風風雨雨走過61年,為內蒙古自治區匯聚了來自全國的草業科技人才。
林克劍(左二)在飼用燕麥田調查指導生產。
“1963年,全國食物短缺,凸顯出草原在食物供給方面的潛力,國務院決定在內蒙古成立國家級草原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研究員、所長林克劍為記者揭秘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建在內蒙古的原因。
“當前,與其他省市區相比,發展草業內蒙古優勢明顯,一是面積大,二是地勢平緩可利用程度高,而且內蒙古定位在肉庫、糧倉、奶罐、草都,已經初步形成了產業規模和產業體系,走在全國前列。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龍頭企業、精深加工兩側短板明顯,種業發展距離產業需求差距較大,優質多樣畜產品精準供給也沒有實現。”林克劍建議,內蒙古要全產業鏈布局,打造產業集群,補齊產業發展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開展精準招商引資,重點扶持龍頭企業向加工、儲運、服務等全產業鏈布局,做大做強。
2022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呼和浩特市政府、中國農業科學院決定攜手共建北方農牧業技術創新中心。近年來,北方農牧業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加快推進的“優質飼草新品種推廣與應用”項目,聯合自治區草牧業龍頭企業,力爭通過3年的項目期,大面積推廣應用轉化中國農科院“中”字系列牧草新品種,為內蒙古優質飼草品種擺脫進口草種依賴,提升國產種子產量和質量提供科技支撐。
2022年以來,針對我區苜蓿產業發展中存在優良品種缺乏、種質創新能力不足、育種體系不完善等問題,自治區啟動實施種業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掛帥”項目。內蒙古草種業技術創新聯合體成功揭榜羊草和冰草新品種培育及產業化技術研、重要鄉土草育種新技術研發與新品種培育推廣,優質苜蓿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示范3個“揭榜掛帥”榜單項目。目前,“揭榜掛帥”項目累計審(認)定258個草品種,草種繁育基地達26.5萬畝,人工種植草種產能達500萬公斤。
7月13日,正在創建的國家草業技術創新中心正式運營國家草產業知識產權運營大數據平臺,供產業創新主體免費查閱與下載資料,助力其科技創新。這也為加快科研院所科技創新成果走向產業化搭建起平臺。與此同時,聯合多家單位啟動風電光伏+治沙一體化技術研究與應用合作項目,探索“政府+科研院所+能源企業+生態企業”合力防沙治沙新路徑。
“打造多元主體協同發展格局。”北京林業大學草業與草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韓烈保建議,內蒙古創建草種、數字化、草坪、牧草、生態修復等分類更加細致的創新平臺,讓項目、平臺、產業進行精準對接,協同發力。
凝聚思想共識,提高全社會對優質草種育種的重視,也是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楊青川從事苜蓿遺傳育種30多年,已經育成了中苜系列10多個品種。他說:“呼和浩特市處于內蒙古西部地區,是發展苜蓿產業的黃金產區。接下來,我們團隊將與內蒙古草種業企業建立科技創新聯合體,加大創新力度,促進種業產業鏈融合,發展種業新質生產力,推動內蒙古種業高質量發展。”
殷國梅(左一)給地方農技人員講解苜蓿套種玉米種植技術要點及注意事項。
連日來,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研究員殷國梅正積極謀劃,準備?聯合其他科研單位、高校和企業申報各類項目及科研平臺,為草原生態建設和飼草產業發展提供理論與科技支撐,不斷?推動科研成果的產出,?加快內蒙古草業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步伐。
“我們公司立草為業16年,聚焦草種業,通過草種繁育基地建設、飼草料供給保障、生態保護修復的引領能力,打造草牧業協同生態圈,幫助農牧民增收致富。目前,公司的業務已經輻射4個省24個縣域?!眱让晒挪荻疾菽翗I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國才表示,公司將借助呼和浩特市的地緣、人才、金融等優勢,在這里建立一個草牧業樣板園區,同時把公司的模式在全區100多個區縣進行推廣,爭取在未來10年內實現百億產值、千億交易量,助力內蒙古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可以預見,內蒙古將在各類創新主體的助力下,把基礎優勢、資源優勢加速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展現草業力量,打造中國升級版“糧倉+奶罐+肉庫+絨都”,不斷提升中國草業全球影響力。
評論
以科技創新引領草業做大做強
草地是最重要的陸地生態系統,也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和生態屏障。草地生態系統是“種庫”“碳庫”“水庫”“糧庫”和“文化庫”。
內蒙古擁有12億畝草原,占全國草原面積的27.2%。對內蒙古而言,發展草業既是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重要抓手,也是助推現代農業,支撐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基礎,更是對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的保障。
如何將草業做大,是內蒙古、中國、世界共同的使命。
要進一步強化各類創新平臺的建設,深化交流與開放合作,為區內外、國內外,各類草業人才搭建合作搞科研的載體,加快草業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步伐。
要不斷完善草業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在提升草業科研成果水平產出的同時,提升人才培養的實踐能力,延長人才培養鏈條,培養一批理論基礎扎實、實踐動手和創新能力強、懂草業、愛草業、愛農牧區的草學復合型人才,更好的在草牧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提供人才支撐。
新形勢下,氣候變化、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等問題對草業科學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展望未來,新的科技手段、新的發展模式為草業科學帶來了無限可能。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