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科技創新為主的今天,內蒙古將經濟發展的目光鎖定在高新科技上,結合自身特點,生物醫藥產業乘勢發展。
雙向奔赴 “鏈式”發展
2002年,自治區政府與北京市政府合作,搭建北京成果、人才向內蒙古轉化落地的綠色通道,在中關村建起國內首個異地孵化試點京蒙高科企業孵化器。
梧桐已栽,引來鳳凰。鑒于自治區政府對創新型企業的大力支持,2009年,中國干細胞治療腫瘤的發起者、國內細胞產業領軍人物高錦選擇在京蒙高科大廈創辦京蒙高科干細胞技術有限公司,組建科研團隊,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院干細胞轉化中心副主任武曉云便是其中一員。
武曉云對細胞組織庫存儲的細胞進行質量評價。
“2009年,我跟隨高錦教授做干細胞研究。2016年,公司在通遼建了細胞存儲庫,由我負責把在北京取得的科研成果,應用到通遼的醫院臨床治療中。”武曉云回憶起往事,流露出對內蒙古的深深眷戀。
一場賦能共生的“雙向奔赴”開啟。
2018年,武曉云團隊在內蒙古開啟“人體干細胞資源庫關鍵技術的研究及產業化”項目研究。2020年,此項目榮獲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創新不是最終目的,落地才是。
2021年,武曉云不負眾望,帶領科研團隊來到內蒙古,選擇在呼和浩特市成立內蒙古原生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為什么選擇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呼和浩特留學人員創業園?“一是基于公司定位,二是基于產業要求?!蔽鋾栽平忉尩溃局铝τ谠诒本┖蛢让晒艃傻?,構建涵蓋細胞采集、制備、質檢、存儲、研發及應用全鏈條的高水平科技服務平臺,推動京蒙地區細胞制品規范化進程,打造京蒙地區細胞全產業鏈運營的領軍企業;基于產業本身的要求,干細胞是“活的藥物”,所以需要短時間內把它送達臨床現場。而距離呼和浩特火車東站、白塔國際機場很近的留創園具備了先天的交通優勢。
在自治區各有關部門的支持下,2023年底,內蒙古細胞制備中心暨細胞組織庫獲批落成,自此,“人體干細胞資源庫關鍵技術的研究及產業化”項目實現落地轉化,讓內蒙古生物制藥產業鏈上游有了采集和存儲的企業。
截至目前,內蒙古細胞制備中心暨細胞組織庫與山東省臍帶血庫、河北省干細胞庫建立合作,實現了細胞庫的資源共享。
與此同時,歷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內蒙古,先后授予武曉云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新世紀321人才、內蒙古自治區突出貢獻專家等榮譽。
近日,記者走進內蒙古細胞制備中心暨細胞組織庫看到,細胞采集、制備、質檢、存儲……各個工作間里,科研人員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科研工作。
內蒙古細胞組織庫的年輕科研人員在潔凈實驗室內進行細胞制備。
在潔凈實驗室內,穿戴全副潔凈工作服的科研人員楊宇梟、王煜駿,正在培養干細胞。2023年,他們分別從內蒙古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取得了碩士研究生學歷,毅然投身于熱愛的干細胞事業。像這樣的本土人才,武曉云已經培養了5個。
細胞組織庫里,一個個直徑一米左右的容器罐,擺放其中?!懊恳粋€容器罐,可以存儲干細胞5萬份到10萬份,而整個細胞組織庫的設計存儲量能達到50萬份,可以支撐自治區的臨床研究和治療。這些干細胞不需要提取而是直接存儲,從而最大限度保存了干細胞的活性?!蔽鋾栽平榻B。
除了在關鍵技術上的支持,武曉云還為實驗室引進了“國家干細胞資源轉化庫”信息管理系統。這一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統,不僅為生物樣本的采集、存儲、管理和使用提供了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更重要的是將臨床表型數據和干細胞等生物樣本蘊含的分子生物數據進行信息整合,為醫學研究提供可重復、高質量、有價值的數據資源。
過去,全國有70多項細胞藥物研發項目,但內蒙古卻一個也沒有。武曉云團隊到來后,申報了內蒙古第一個干細胞臨床項目,這不僅填補了內蒙古在細胞藥物研發領域的空白,更在研發、生產細胞藥等方面引領了內蒙古生物制藥產業鏈的中游發展,為內蒙古生物制藥產業化實驗室的建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產業鏈的下游是干細胞的臨床使用?!艾F階段細胞療法可治療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及其他惡性腫瘤、部分遺傳病、先天性疾病及代謝性疾病等?!蔽鋾栽平榻B。3年來,我區巴彥淖爾市、赤峰市、通遼市等地的7所醫院開展了干細胞治療惡性腫瘤、腦中風、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等多個重大疾病的臨床研究與轉化應用。
精準定位 向新求變
7月5日,自治區生物制藥產業數字化轉型推進會在赤峰市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上半年,內蒙古各盟市生物醫藥產業招商引資積極性和靶向性不斷增強,全區共舉辦招商引資活動60余次,洽談項目70余個,落地項目20多個。全年計劃開工生物醫藥項目62個,總投資142.8億元,其中新建項目29個,續建項目33個,完成投資31.2億元。
7月14日,隨著通遼市科技局、科爾沁區政府與江南大學《共建江南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通遼分中心協議書》的正式簽定,通遼市與江南大學的校地高質量科技合作掀開了新篇章。自此以來,通遼市科技局與江南大學以共建國家技術轉移中心通遼分中心為合作契機,積極引入高校優秀科研資源、科技成果,深度介入產業科技創新核心環節,廣泛服務企業創新需求,有力帶動地區創新能力提升。
為了做好開魯縣生物醫藥產業園的規劃工作,江南大學組織專家團隊赴開魯實地考察了玉王生物、華曙生物、圣達生物、軒鴻生物等數十家企業,在確切把握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編制完成《開魯生物醫藥開發區產業發展規劃》和《開魯化工集中區產業發展規劃》。
這兩個規劃的現實意義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選準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原料藥和化學合成中間體產業作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促進傳統原料藥提檔升級,加快推進原料藥制劑一體化,打造成國家級原料藥和醫藥中間體生產基地。
另一方面,瞄準高附加值大健康產業,著力走科技創新與節能環保之路,支撐開魯打造中國“綠色藥都”。
根據規劃,開魯縣生物醫藥產業將構建“一區”(生物醫藥開發區),“二核”(醫藥化工核心園、大健康核心園),“三支撐”(資源支撐、配套支撐、科技支撐)發展體系,重點將開魯生物醫藥開發區打造為國家級原料藥生產基地、蒙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東北老工業基地創新發展示范區、內蒙古生物醫藥化工先行區。
盛夏,政產學研綻放出合作之花。通遼市圣達生物與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石貴陽團隊就“發酵廢水、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簽訂合作協議。通遼梅花生物與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饒志明就“微生物高效制備高值氨基酸關鍵技術”達成合作意向……江南大學教授、通遼市技術轉移工作負責人高敏杰說:“江南大學與通遼市建立了良好有效的溝通平臺,開展了一系列有成效的務實合作,在校地合作、產業鏈服務、企業對接、人才引進等方面建立起了合作框架。雙方要持續發揮各自優勢,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實現‘校地合作、產學雙贏’。”
悄然不覺間,生物制藥產業旗下的一眾企業已經成為內蒙古各地科技突圍的生力軍。
走進祈蒙股份有限公司,中藥(蒙藥)傳統湯散劑劑型改良研究與示范項目研發人員正在進行訶子、石榴、肉桂等常用中藥(蒙藥)單味藥材配方顆粒標準研究。
科研人員正在開展蒙藥配方顆粒工藝和質量標準研究實驗。
“通過研究以及標準的制定,能夠在未來建立中藥(蒙藥)配方顆粒的檢查、鑒別及定量關鍵技術,解決中藥(蒙藥)配方顆粒物質基礎不清、真偽難辨、優劣難以評價等問題,填補了內蒙古中藥(蒙藥)配方顆粒的研究空白,讓一縷藥香歷久彌香?!逼砻晒煞萦邢薰靖笨偨浝碲O鵬飛說。
針對長期以來中藥(蒙藥)工藝技術和生產設備落后、中藥(蒙藥)湯散劑品質不均等問題,2021年,赤峰市爭取到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中藥(蒙藥)傳統湯散劑劑型改良研究與示范項目”,由祈蒙股份有限公司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內蒙古民族大學等6家單位共同實施,開發中藥(蒙藥)配方顆粒,使中藥(蒙藥)現代化得到快速發展。
“目前通過劑型改良完成50個常用中藥(蒙藥)單味藥材配方顆粒和5個成方中藥(蒙藥)散劑的顆粒工藝研究?!壁O鵬飛說,2025年6月項目完成后,預期實現銷售收入超過5億元,同時將帶動中藥材(蒙藥材)的種植和推廣,形成產業集群效應,輻射周邊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
振興中醫藥(蒙醫藥)產業,關鍵要在科技上創新,不斷推出新技術。近年來,赤峰市實施自治區中醫藥(蒙醫藥)相關科技計劃項目共11項,“中藥(蒙藥)配方顆粒提取關鍵技術研究”“桔梗、麻黃等10種地產中藥材中藥配方顆粒的生產工藝與質量標準研究”等4個項目通過驗收。赤峰市實施科技計劃項目,有效推動中醫藥(蒙醫藥)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及科技成果轉化。
同時,赤峰市實施創新載體質量提升行動,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科研創新聯合體和國家級、自治區級和市級創新平臺。內蒙古博奧蒙中藥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作為自治區級創新平臺,在中醫藥(蒙醫藥)大品種的產品升級、中藥現代制劑產業技術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我們將現代化提取、制劑技術應用于中藥新藥開發中,實現老蔻丸、血府逐瘀丸等中醫藥(蒙醫藥)大品種的產品升級,使血府逐瘀丸等部分傳統大蜜丸劑型產品完成向水丸、水蜜丸劑型的轉變,更加便于服用?!眱让晒挪W蒙中藥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人上官同強說。
很多這樣的生動實例正在內蒙古各地上演著。
科技賦能,向新求變。一輪輪創新驅動,一個個創新實踐,開啟內蒙古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評論
不斷提升企業科技創新主導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企業特別是科技領軍企業,直接面向市場,時刻考慮著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在引領產業創新、營造創新生態,更好地帶動市場需求,推動產業鏈躍升等方面發揮著作用。政府部門應不斷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面向產業需求共同凝練科技問題、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協同培養科技人才,不斷健全產學研成果對接和產業化機制,激勵企業在創新發展中發揮探索、引領、組織作用。
科技成果只有轉化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近年來,內蒙古持續大力推行“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型項目組織方式,聚焦亟需科技攻關關鍵問題,通過“企業出題”方式,圍繞種業、黃河流域水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稀土、新能源裝備、防沙治沙等重點領域,引導區內外企業、高校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吸引區內外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參與,集聚創新人才,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加快形成,推動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應用場”、轉出“新動能”。
如今,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政府、企業、社會只有協同發力,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才能構筑起技術和產業的“朋友圈”,形成帶動廣泛的“輻射圈”,真正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