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
創新創造的薪火在內蒙古大地成燎原之勢,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政府、個人……千帆競渡,百舸爭流。
在政策迎來東風、產業環境改善和創新技術驅動的背景下,內蒙古著力“搭平臺、建機制、促氛圍”,匯聚各方資源,推動地域、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雙創團隊等加強合作對接,拓寬成果轉化渠道,為創新成果轉化提供幫助,新質生產力在這里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近悅遠來
產業與科技“雙向奔赴”
如何讓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各展所長、在科技創新中實現優勢互補?怎樣讓前沿技術更接地氣、打通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內蒙古聚焦企業“生產難題”“人才短板”“技術瓶頸”等現實問題,以市場為導向,建設“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組建“一中心”自治區科技創新發展中心、“一公司”內蒙古蒙科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協同“一院所”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重點打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積極引導企業加強與區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進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升企業產品競爭力。
近日,2024年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在呼和浩特市舉行。作為中國中西部地區最大的氫氣生產企業,內蒙古偉祺柄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強此番前來的目標明確:“尋找技術合作伙伴,準備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開疆拓土。當前企業生產正面臨困境,尋找適當的電解水溶液以減少電解水制氫工業對淡水資源的依賴成為企業創新‘突圍’的關鍵?!?
活動現場,不少企業負責人紛紛尋找科研團隊深入洽談,表明自己的生產需求,表示愿意將技術在自己企業生產中孵化應用,形成長期的深度合作。
內蒙古金河環??萍加邢薰臼且患覍iT從事第三方治理模式承接園區各企業生產污水的環保企業,希望通過大會找到解決含鹽廢水中混合鹽提純與資源化利用的低成本技術?!爱斍埃啕}廢水處理成本高,設備投資成本大,我們希望在降低高濃鹽水處理運行成本、實現副產廢鹽的再利用方面能得到技術支持?!痹摴炯夹g負責人張祥海拋出需求。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教授蘆超杰回應:“電化學處理作為工業廢水處理中較為成熟的技術,通過利用電子調控流向,有效解決了傳統藥劑添加易造成二次污染的問題,極大地提高了處理效率,更易實現集成化與裝備化?!彪p方不謀而合,當即添加了聯系方式。
科研人員在適于機械化的國產丸?;N子應用與甜菜精準綜合營養調控示范地進行病蟲害調查。
“針對當前農業全產業鏈的數字化產品少、與農業實際生產融合度低、全產業鏈推廣應用落地難等問題,我們多年自主研發創立了智慧農業全產業鏈集群化綜合服務平臺、數字孿生系統以及云端一體化農業AI平臺,切實提升了智慧農業應用水平。該項目搭建的內蒙古12396農牧業科技服務平臺,服務覆蓋全區農牧民953.4萬人,年服務農牧民120.9萬人次以上,年服務專業合作社1743家以上,累計培訓農牧民41.7萬人次,服務面積200萬畝,為農牧民節本增收5.02億元?!眱让晒趴茖W技術研究院科研人員馬嘯的現場展示,吸引了不少專家學者、企業家的注意。路演結束后,內蒙古氣象局、武漢嘉農生物公司負責人迫不及待地與馬嘯建立聯系。
產業與科技碰撞,需求與成果牽手,創新智慧與應用場景交互?;顒蝇F場,發布企業技術需求300余項,發布高質量科研成果445項,促成簽約合作項目近100項,內容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戰略資源與生態環保、裝備制造、數字化、現代農牧業及生物技術等6大領域,有力支撐了自治區經濟的高速發展。
成果背后,是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以需求為導向,緊密對接102家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地方科研單位,并深入全區12盟市的199家企業進行調研,精準凝練技術需求。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敖窈?,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將推動更多區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交朋友、談合作、促轉化,建立深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緊密合作交流機制,搭建好院地、院企、院校、院所交流合作的創新平臺。”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宋志文對未來充滿期待。
優勢互補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8月14日,內蒙古蒙能科技環保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簽下20億元的新能源材料與綠色纖維循環經濟利用源網荷儲技術合作項目。
“公司將利用這一技術,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工業園區建設國內國際首臺套萬噸級電池用硫酸鎳生產線,為內蒙古新能源電池及儲能下游產業提供低成本原料?!眱让晒琶赡墉h??萍加邢薰究偨浝砀都谓芙榻B,項目將于2025年開工,2026年投產。
曲景奎(左一)帶領科研團隊開展科研攻關。
“我們這個技術利用內蒙古周邊地區產生的廢鹽酸,將其循環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為內蒙古儲能提供了新的電池材料,填補了內蒙古鎳鈷錳三元電池正極原材料生產領域的空白。同時,把產生的硅渣用作水泥材料,鐵精粉作為煉鋼的原料,助力內蒙古自治區儲能行業發展?!敝袊茖W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曲景奎介紹。
這是內蒙古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助力產業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提速換擋的又一生動實踐。
走進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工業園區內蒙古蒙能科技環保有限公司,產品展示柜上一次性日用品琳瑯滿目。
“這個一次性茶杯就是資源循環利用之后生產的產品,使用之后還可以回收再利用。這個一次性餐具,與市面上其他一次性餐具相比,它更為經濟、衛生、環保?!备都谓苋鐢导艺?。
小微企業內蒙古蒙能環??萍加邢薰局饕獦I務是固體廢物治理、再生資源回收、紙漿制造、紙制品制造。近年來,該公司在發展中遇到了多工藝組合難題,無法實現反應介質、廢水、廢渣的高效循環利用。
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調研組在企業生產一線調研。
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了解到內蒙古蒙能環??萍加邢薰镜募夹g需求后,聯合中國科學院工程研究所等單位共同攻關,將硫酸鎳工藝產生的廢水用于植物纖維生產,把植物纖維工藝產生的固廢用來垃圾發電、生產蒸汽,而生產出的電和蒸汽又能用于前兩項工藝流程的生產,從而解決了企業難題。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內蒙古正時生態農業(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內首家推行草牧肥生態一體化循環經濟模式的現代化農牧業龍頭企業。該公司負責人馬宏偉表示:“當下,牧草大多采用自然晾曬或吹風干燥,干燥速度慢,導致牧草發霉浪費,如果從國外引進專門的干燥設備,又投資大、能耗高,且烘干過程極為復雜。”苜??焖俑稍锾豳|技術及裝備研發成為企業亟待破解的關鍵難題。從該堵點出發,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為該企業牽線搭橋,引入同濟大學教授吳仁智團隊,目前正籌備開展中試。
內蒙古正以最實的舉措竭誠為科學家在內蒙古轉化落地高水平科技成果創造良好的條件、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正為企業精準對接匹配國內外優質創新資源、解決技術難題,實現產學研“雙向奔赴”,從而不斷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評論
協同創新 自立自強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離不開產學研的密切合作。企業在市場上摸爬滾打,最懂客戶的需求;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團隊在科技前沿潛心耕耘,最了解技術發展的新動態。
讓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各展所長、在科技創新中實現優勢互補至關重要。然而,以前,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就像在高校、科研院所里“大海撈針”,同時高校、科研院所的大量科研成果“不接地氣”,實現產業化難度高。
如何打通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內蒙古聚焦企業“生產難題”“人才短板”“技術瓶頸”等現實問題,以市場為導向,建設“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組建“一中心”自治區科技創新發展中心、“一公司”內蒙古蒙科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協同“一院所”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重點打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積極引導企業加強與區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進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升企業產品競爭力。
如今,產學研合作進展如火如荼,內蒙古與全國各地資源共享、協同互補,不斷推動創新發展,用實踐證明了產學研合作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是政府推動自主創新和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
讓優秀的科研成果源源不斷地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實現科研單位、企業、市場和政府之間的良性互動,科技企業仍需增強產學研創新牽引力,提出技術創新問題和需求,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契合市場創新攻關,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和市場需求有機銜接,助力創新成果有效轉化落地。
相信經過多方共同努力,在產學研高效協同創新的帶動下,內蒙古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步伐將更加穩健。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