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走進通遼市的玉米高產示范田,成方連片的玉米長勢喜人,大型玉米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將一株株沉甸甸的玉米穗吞進倉內,經過摘穗、剝皮,顆粒飽滿、色澤金黃的玉米傾瀉而出,很快裝滿運糧車。
玉米收割機在田間作業。
通遼市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核心區,是我國玉米的優勢產區,早在2019年,通遼市就開啟了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合作之路,通過玉米技術攻關、集成示范,積極推廣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以密植為增產核心,以水肥精準調控為保障,多次刷新東北春玉米區千畝方和萬畝片大面積單產紀錄。從核心技術到“硬核”裝備,在科技的助力下,通遼的玉米產量屢創新高,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在通遼市霍林郭勒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00MW復合光伏項目已全容量并網發電,通過增量配電網在開發區內就地消納。作為高載能園區綠電替代項目,該項目在降低園區綜合能耗、給企業提供清潔能源保障、推動農業生產與清潔發電有機結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通遼市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優勢,將供電結構向以綠色新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轉變初見成效,目前全市新能源裝機超過千萬千瓦、裝機比提升至57.8%,綠電占比突破30%。
從田間地頭的玉米高產示范,到工業園區的綠色供電系統,通遼市的科技“突圍”工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推動著這座城市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通遼市印發了《通遼市科技“突圍”工程實施方案》《通遼市金融支持科技型企業創新創業工作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通過財政引導、“一對一”服務、入企對標診斷等工作,形成了“突圍”的整體合力與氛圍,有效推動了各項科技創新措施的落地見效。通遼市科技服務業協會、中國-上合組織技術轉移中心國際交流與合作部通遼辦事等組織的成立,實現了科技資源的深入聚合與共享,標志著通遼市科技服務業進入規范化、快速化的發展階段。
通遼市緊扣玉米、肉牛、中(蒙)醫藥等優勢主導產業及未來產業發展需求,提高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市本級立項支持首批4個科技“突圍”工程項目,力爭實現重大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創新,其中“工業園區綠色供電多元儲能協同控制系統研發與示范應用”項目被納入全區科技“突圍”工程儲能與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點位項目。此外,“內蒙古防沙治沙‘空天地’協同監測與診斷評估關鍵技術與示范”等3個項目被納入全區防沙治沙領域“揭榜掛帥”項目立項名單。這些項目的實施,不僅提升了通遼市在荒漠化防治領域的研究水平,還將有效降低治理成本,促進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顯著提升。
科技“突圍”的背后,離不開高層次人才的強力驅動。通遼市與多所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對接,與王成山院士、康紹忠院士等多位頂尖專家圍繞玉米生物育種及高產耕作技術、電力系統配電網技術、大規??稍偕茉磻玫葍热荩M行深度交流并達成了合作意向,為科技“突圍”工程有序實施提供智力支持。
針對技術應用中的新需求,通遼市與科研團隊通過開展聯合申報、實施科技項目等方式,邊研發、邊推廣、邊見效,形成了“科研選題從生產中來,成果轉化到生產中去”的良好格局。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鐘榮珍研究員團隊與通遼市科翔飼料有限公司合作,實施了市級“揭榜掛帥”科技計劃項目“肉牛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飼料的開發與利用”,針對當前肉牛養殖中普遍存在的飼用豆粕等蛋白類飼料原料消耗量大、日糧蛋白質利用率低等問題,建立了可替代豆粕的蛋白飼料資源庫,研發和集成減量替代技術,挖掘可替代飼料資源,優化飼料化加工利用及其配合飼料生產工藝,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區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通遼市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不斷深化產業轉型與技術升級,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型的賽道上實現“硬核”突圍。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