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1月1日從包鋼集團了解到,由白云鄂博全國重點實驗室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鈮礦床的時空演化和資源量》項目取得重大進展。項目通過對白云鄂博礦床中稀土和鈮資源的時間演化、空間分布以及資源量的研究,為稀土和鈮資源的高效回收、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分析檢測礦物成分。
據介紹,2022年11月,白云鄂博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為全國重點實驗室,僅一字之差,背后卻發生了持續深刻的變革。實驗室優化重組以來,聚焦重大國家戰略,相繼組織開展“稀土、鈮、螢石、釷等資源精細化利用地質評價”“混合稀土精礦酸堿漿化分解工藝及煙氣資源化利用技術集成示范”“高矯頑力多相共存稀土鈷基永磁材料制備”等國家級項目25項;“包頭混合稀土精礦清潔冶煉新技術及準備”“高性能各向異性熱壓釹鐵硼永磁材料產業化技術開發”等自治區科技項目27項。實驗室的帶動引領和科技支撐作用得到更好發揮,科技創新活力持續釋放,為包頭市建設“兩個稀土基地”、打造“世界稀土之都”提供了有力支撐。
包頭稀土研究院白云鄂博稀土資源研究與綜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孫慶博士告訴記者,從2023年4月項目成立之初,他就參與其中。據他介紹,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包鋼集團公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共同申報。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優化重組,不僅為服務國家戰略的項目研究帶來了更多的政策資金支持,頂尖科研院所“強強聯盟”的放活機制,也讓青年科研人員有了更大的成長空間。他們從時間方面擬定了白云鄂博鈮成礦的成礦時間,并利用多種地球物理手段初步圈定富鈮稀土的白銀巖體的空間位置,為后續鈮稀土資源量的圈定提供了理論依據。
白云鄂博稀土資源研究與綜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聚焦4個研究方向,平臺自主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據了解,鈮主要應用在超導材料、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領域,屬于我國稀缺性戰略金屬資源,鈮消費主要依賴進口。白云鄂博礦保有鈮資源儲量660萬噸,但品位低、開發利用程度低,找到鈮資源在哪兒,如何采選出來?成為新一代科研人員的使命。截至目前, 白云鄂博全國重點實驗室共柔性引進高端人才14人,引進博士研究生5名,碩士研究生21名,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174人,45歲以下青年人才占比達72%。
包頭稀土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部長袁衛星表示: “我們要做‘單項冠軍’而不是‘全能選手’。目前,我們整合了國內相關優勢資源和蘭州大學以及長沙礦業研究院合作,從基礎理論研究著手,攻克關鍵技術,把全產業鏈做好,服務于國家的戰略需求?!?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