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315h"></address>

<form id="b315h"><th id="b315h"><th id="b315h"></th></th></form>

          <form id="b315h"></form>

              內蒙古奮力追趕 科技“突圍”一路高光
              發布日期:2025/2/13 9:11:45
              查看次數:
              【字體:

              點火!2024年11月26日13:55分,國內首個工業天然氣摻燒綠氫項目在包頭市達茂旗點火成功。

              該項目創下三個“最”,即國內最早實現工業天然氣摻燒綠氫并運用于工業供能,實現工業天然氣與綠氫最高摻燒比例,每年2000噸的最大綠氫摻燒規模。

              該項目的成功運行,將有效助力我區綠氫“制儲輸用”全產業鏈發展,將率先構建國內工業可持續能源高質量發展區域新模式,加速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規模推廣,引領全國“綠氫+工業”產業發展。

              2024年內蒙古科技創新的“高光時刻”不斷涌現——

              大型難變形金屬件重型擠壓制造關鍵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內蒙古大學在世界上率先實現綿羊基因庫數字化,全球最大容量構網型儲能實證平臺全場景在鄂爾多斯市測試成功,全球規模最大最完整的稀土冶煉分離項目在包頭市投入運行……一項項內蒙古創新力量猶如春筍般競發,振奮人心。

              一年來,內蒙古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實打實干,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深入實施科技“突圍”工程,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

              領域“突圍”??點位突破

              在包頭市安德稀耐新材料有限公司廠房內,新建成的3000噸示范線正全力運轉。

              包頭市安德稀耐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高端稀土復合陶粒的回轉窯生產線。

              “通過承擔科技‘突圍’稀土專項項目,研發出新型稀土耐火材料,并已交付10余家客戶應用?!卑驳孪∧托虏牧嫌邢薰径麻L王計平說,公司與內蒙古科技大學、天津包鋼稀土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合作,成功研制出“稀土紅外輻射節能涂層材料”等4種新產品,填補了行業空白。

              包頭市安德稀耐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添加燒制的稀土材料。

              2024年以來,包頭市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科技“突圍”工程的決策部署,編制《自治區科技“突圍”工程稀土專項實施方案》,布局“稀土永磁電機”等6個領域、14個項目,建設了國內首臺套“毫瓦級盤式電機及散熱系統”等12條示范線。目前,一批項目已進入成果轉化階段。

              “找準‘卡點’、?瞄準‘前沿’、把握‘快’字,全力推動科技‘突圍’工程,早出成果,早見效益?!卑^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楊軍表示,科技“突圍”工程為包頭市有效提升了核心競爭力,也帶動企業快速成長。2024年,長安永磁等2家企業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安德稀耐等4家企業入庫國家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

              2月8日,自治區科技“突圍”工程2024年度工作總結會上,呼和浩特市政府作為主責單位之一,對特色乳業點位實施情況進行匯報:2024年,呼和浩特市乳業全產業鏈營收突破2800億元,擁有國家級龍頭企業12家,乳業領域上市企業11家,乳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獲批建設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一組組亮眼數字,折射出科技“突圍”工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作用。

              截至目前,共有11位院士領銜的19個專家團隊、42家區內外高校院所、72家區內外企業參與科技“突圍”工程,實現了各類創新資源的高效集聚和精準配置,形成了“領域突圍、點位突破”的良好局面,引才聚才、培育新質生產力、牽引社會創新的效應初步顯現。各盟市也因地制宜地推進科技“突圍”工程實施,全區科技創新氛圍空前高漲。

              “科技創新是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路徑?!弊灾螀^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張文韜表示,內蒙古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重點做好持續推進科技“突圍”工程,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必須秉持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以破竹之勢推進科技“突圍”工程,將“突圍”成果落在產業上,為全區乃至國家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大的科技支撐。

              拆除障礙??沖破藩籬

              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

              拆除障礙,沖破藩籬。2024年,內蒙古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以制度為綱,綱舉目張激活科技發展新動能。

              身為高??萍脊ぷ髡?,內蒙古工業大學計劃財務處處長吳永軍曾長期為繁瑣的報銷環節苦惱。但自從《關于深化財政科研經費管理改革放權的意見》的出臺,就有了很大改變?!翱蒲腥藛T由原來的多次往返于學院、科研處、財務處等部門,變為線上辦理業務后直接提交報銷單至財務處,報銷經費即可實時到賬?!眳怯儡娬f。

              2024年10月,自治區財政廳、科技廳、教育廳聯合出臺《關于深化財政科研經費管理改革放權的意見》,進一步擴大科研人員經費使用自主權,其中明確各項目單位按改革放權要求簡化采購審批流程。吳永軍介紹,《意見》完善了科研項目績效管理,在項目實施期末由科技部門實行一次性綜合績效評價,允許項目單位簡化科研項目績效目標填報,并引導科研資源向優秀人才和團隊傾斜,提高科研經費使用效益,更好地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是自治區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近年來,自治區科技廳持續以改革為點火器持續放大“蒙科聚”作用,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開展科技成果評價試點,印發《關于支持“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發揮作用的若干措施》,探索職務科技成果單列、“先使用后付費”等模式,取得明顯成效。

              內蒙古農業大學張和平團隊達成2000萬元“功能性乳酸菌菌株”轉讓合同,轉化金額創自治區高校之最。內蒙古農科院路戰遠團隊5天完成300萬元線上大額科技成果交易。在“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牽引下,2024年全區技術合同登記量、成交額同比分別增長8.7%和33.6%,突破歷史新高,為地區發展注入了澎湃新動能。

              改革愈行愈堅。近期,自治區黨委、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意見》。《意見》以實施科技“突圍”工程為牽引,聚焦科技攻關任務布局、創新主體培育、人才引育等制約我區科技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堵點,統籌布局7方面26項未來一段時間自治區科技創新重點任務,整體謀劃破題舉措,頂格出臺支持措施,全鏈條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為進一步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積極性、主動性,自治區科技廳聯合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意見》相關配套政策措施,構建起以該《意見》為核心的‘1+7’政策體系,引領改革向縱深推進?!弊灾螀^科技廳副廳長郝喜紅說,以創新規劃、實施細則、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經費改革為支撐,進一步增強政策從“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銜接協同,有力提升政策整體效能,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增量器”作用。

              國家所需??區域所能

              2024年11月,由遠景蒙新集團在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建設的全球最大容量構網型儲能實證平臺一次性通過中國電科院全場景測試,成為全球首個通過全場景測試的構網型儲能項目。

              該平臺主體為遠景5.5MW/14MWh全球最大容量構網型儲能單機系統,經過涵蓋包括弱電網電壓頻率支撐、黑啟動、離網運行等八大技術場景和近千項性能測試的嚴格評估,各項性能表現優異,確保了儲能設備在各種電力系統條件下的可靠性和靈活性。特別是在場站級別,項目通過虛擬同步場站控制系統,可實現風電場、儲能電站的類同步機特性,為新型電力系統穩定性的構建提供大容量電壓源支撐。

              遠景蒙新集團副總經理俞樂表示,不斷發揮科技創新優勢,持續推動零碳產業園2.0升級版,打造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在“沙戈荒”大基地、源網荷儲一體化、新型儲能、綠電替代、綠氫綠氨綠醇等重大項目上持續創新示范,為內蒙古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大文章貢獻“蒙新力量”。

              這一年,放眼內蒙古,聚焦“兩件大事”,圍繞“國家所需、區域所能、民生所系、趨勢所向”的理念,堅持“開放合作、突出特色、抓住關鍵”搞創新,科技創新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2024年,內蒙古高標準成立科技咨詢委,徐南平、張立群、金之鈞、湯廣福、嚴純華等21位院士、專家組成最強“大腦”,為高質量發展獻智獻策。

              2024年,內蒙古創新平臺優化布局持續發力。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稀土新材料制造業創新中心,特種車輛、白云鄂博兩個全國重點實驗室,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兩個國家級示范區進一步發揮作用。呼包鄂國家自創區、草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穩步推進。大青山、鄂爾多斯兩家內蒙古實驗室全面貫通“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轉化應用——生產運營”鏈條,為科技體制改革蹚新路、打樣板。

              國之重器“空天跨尺度計量基準大科學裝置”啟動建設,赤峰地勘單位在鈾礦找礦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球規模最大最完整的稀土冶煉分離項目在包頭市投入運行,全球單廠規模最大煤制烯烴項目在鄂爾多斯市投產,稀土彩色墨水屏、超磁致伸縮材料等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落地,突破了高活性乳酸菌產業化“卡脖子”難題……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正轉化為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一組數據佐證了內蒙古科技事業的積極進取、顯著進步:全區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全國排名提升4位,達到第24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提升1位,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實現8年來零的突破。

              只爭朝夕,全力沖刺。內蒙古揚鞭策馬,以奮楫爭先之勢,朝著高質量發展方向破浪前行,跑出科技創新加速度,拼出高質量發展新高度。

              評論

              以改革創新之筆,繪就內蒙古科技發展新畫卷

              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科技已成為地區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內蒙古立足自身發展需求,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實打實干,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深入實施科技“突圍”工程等,一系列舉措如強勁引擎,實現科技事業蓬勃發展,正逐步擺脫傳統發展路徑依賴,走向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科技體制改革是科技發展的重要保障。過去,體制機制上的一些束縛,限制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如今,內蒙古大刀闊斧推進改革,優化科研項目管理,簡化審批流程,讓科研人員從繁瑣的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專注于科研工作。同時,完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注重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熱情,讓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科技“突圍”工程是內蒙古破局發展的關鍵一招。長期以來,受限于資源稟賦、地理區位等因素,內蒙古科技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但近年來,內蒙古瞄準關鍵技術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培育科技人才隊伍,以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決心突破技術瓶頸。在新能源領域,聚焦風能、太陽能高效利用技術,眾多科研團隊扎根鉆研,研發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不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還推動了相關產業向高端化邁進,讓內蒙古在新能源賽道上嶄露頭角。

              創新平臺建設則為科技發展搭建廣闊舞臺。內蒙古積極打造各類創新平臺,如重點實驗室、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這些平臺匯聚了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多方力量,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例如: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稀土新材料制造業創新中心,通過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開展聯合攻關,有效解決了行業內的共性技術難題,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提升了內蒙古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展望未來,內蒙古應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更多科技人才,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相信在科技的引領下,內蒙古必將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方面取得更為輝煌的成就,書寫出屬于自己的科技發展新篇章。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