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潮涌。當下的呼倫貝爾,從綠意盎然的田間地頭,到智慧化的礦山車間,從實驗室里的精密儀器,到產業園區的生產一線,科技創新的活力因子正在加速奔涌。
“科技副總”鏈動產學研創新生態
走進鄂爾多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蒙古中農高科科技有限公司,鄂爾多斯生態環境職業學院副教授魏春光向記者展示了生物制品開發、植物補光燈等領域的產品。這些產品從立項到落地的全過程,離不開校企雙方的緊密合作。校企間的技術攻關與人才培養呈現“雙向反哺”特征,企業通過“科技副總”搭建的創新平臺,成功突破技術壁壘實現產品升級,高校則將產業前沿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
魏春光深入企業檢測植物補光燈使用效果。
“如今,通過‘科技副總’及其所屬院校給我們搭建的平臺,在技術的前沿、最前端給我們提供了最新的信息,有利于我們的技術真正落地,同時在產品的升級換代上具有明顯提升的作用?!眱让晒胖修r高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英說。
“這是針對企業安全生產研發的新成果,該設備用于施工現場。過去監測安全高度主要依靠現場粘貼安全警示標志,之后人為目測比對。現在的警示儀可以做到及時提醒施工人員規范作業,能實現安全高度監測錯誤率在1%以內,保證了現場人身、設備、電網的安全?!痹趦让晒琶商┘瘓F北驕熱電的升壓站,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和鄂爾多斯生態環境職業學院的兩位教師正在測試新型安全高度警示儀。
“目前,我們處在初步探索階段,后期希望跟企業達成深度長期的合作機制,真正讓這項設備在企業安全、生產、技能等方面發揮助推作用?!倍鯛柖嗨股鷳B環境職業學院專任教師劉青說。
企業車間化身科研戰場,大學教授戴上“副總工牌”。今年,鄂爾多斯市首批選聘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鄂爾多斯生態環境職業學院、鄂爾多斯職業學院、內蒙古民族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等7名高校教授,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以“科技副總”身份正式履職,以“揭榜掛帥”模式破解技術瓶頸,推動科研成果“零距離”轉化。這些既掌舵高校實驗室科研工作,又深度參與企業生產實踐的“雙棲”專家,以智囊團身份為企業發展裝上創新引擎。
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李鵬認為,“科技副總”入企,搭建了一條校企合作助力科技成果轉化的新通道。我們要通過多種政策組合和制度創新,用好這些科教資源,助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下一步,鄂爾多斯市科技局將會同有關部門建立‘科技副總’崗位庫和人才庫,持續開展‘科技副總’選聘工作,不斷拓寬人才選拔渠道,為鄂爾多斯市高質量發展匯聚源源不斷的智慧力量。”鄂爾多斯市科技局三級調研員王所豪說。
科技之鑰撬動企業發展新動力
走進通遼市科翔飼料有限公司200余平方米的技術研發中心,譜綠近紅外光譜分析儀、LC-100液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和酶標儀等先進儀器設備,彰顯出企業科技創新“硬”基礎。
企業科技特派員勾長龍正與企業科研團隊就菌絲化秸稈蛋白飼料開發全混合顆粒飼料時遭遇的技術瓶頸展開研討。據了解,若該項技術成功落地實施,將有效降低豆粕使用量,大幅削減企業生產成本,為企業發展帶來全新活力。
勾長龍指導技術人員在使用原子分光光譜儀器時的要點及注意事項。
作為自治區最大的飼料制造、畜牧養殖企業之一,通遼市科翔飼料有限公司曾因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制約發展。為了幫助企業發展,內蒙古民族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師勾長龍作為科技特派員入駐企業,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排憂解難,有力推動了企業高質量發展——“科翔生物飼料研究開發中心”被內蒙古科技廳認定為“自治區級企業研發中心”;企業與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北京農學院、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內蒙古民族大學等單位組建并備案“內蒙古自治區生物發酵飼料與肉牛智慧養殖創新聯合體”;2024年完成自主創新項目5項并實現轉化。
區內外專家在通遼大地上,書寫下科技創新的動人篇章。
內蒙古民族大學電子信息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導師楊玉霞擔任通遼市博諾科技有限公司企業科技特派員以來,采用前后端分離技術,為養殖戶開發出遠程智能診療端口,打破地域限制,實現專家資源的高效利用,為養殖戶提供及時、專業的診療服務。
昆明理工大學教授、全球2%頂尖科學家曹沁波,作為通遼市企業科技特派員,用3年時間將22篇SCI論文成果轉化為生產線革新動能,助力60年老牌企業大林型砂有限公司實現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的跨越。如今,他正帶領團隊升級脫泥新裝備,持續完善智慧化系統,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創新動能。
今年,通遼市計劃選聘160余名科技特派員,服務550余家企業,培育4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30家以上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
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內蒙古支持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人才多樣化發展,營造鼓勵創新的社會氛圍;推動產學研合作,深化區域性人才發展協作,加強社會各界協同合作,為人才成長和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激發人才潛力與活力,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 糾 錯 】 【加入收藏】【打印本頁】【關閉窗口】